卫生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22个,其中医院6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6个,卫生院73个,村卫生室13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机构床位17779张,其中医院14044张,卫生院2675张。卫生技术人员2003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971人,注册护士9007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2943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31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40人,妇幼保健院(所、站)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63人。全年总诊疗人次14749612人次,总出院人数419993人。
健康三门峡建设稳步推进。健康三门峡行动68项监测评估指标,有41项指标已提前达到健康河南行动2030年目标值;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1.30%,高于全省平均值。完成2025年度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的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14081人,达目标任务的56.55%;乳腺癌筛查14707人,达目标任务的59.06%;免费产前超声筛查率83.52%,超出省定目标18.52个百分点;新生儿免费“两病”筛查率99.56%,超出省定目标4.56个百分点;新生儿免费听力筛查率97.35%,超出省定目标2.35个百分点。全市城乡院前急救质量明显提升,救护车3分钟出诊率达到97.04%,院前危重症规范化处置合格率99.1%,实现通过电话指导现场心肺复苏成功12例、分娩成功1例。
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有1203个村卫生室产权实现公有化,占全市现有卫生室总数的94.79%。重点职业病监测项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纳入企业核实确认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专项治理完成率均达到100%,分别高于全省45.24;14.86、47.1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3%,提前达到国家标准。积极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创建率达45%,完成省定目标。
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拥有三级中医医院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重点培育专科1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1个,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二级工作站1个,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个,省重点中医专科3个,河南省县级中医特色专科5个。河南省经方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李素云中原学者工作站1个。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1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5名,岐黄工程入选人才6名,河南省名中医1名,河南省青苗人才指导老师9名。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全市8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以上,16个单位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6个单位通过二级医院评审、41个单位达到“社区医院标准”,全市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达到94.79%;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4%;建成县级医院临床服务五大中心7个,服务门急诊患者2153人次,服务住院患者1855人次。
健康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严格执行“三个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先诊疗后付费、城乡医院对口帮扶等措施,市域内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且配备有合格乡村医生,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22992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94个,常住人口签约173.3万人,脱贫人口和重点监测对象应签尽签,签约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医疗便民服务优化提升。深入推进“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系列举措落地增效。3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门诊综合服务一站式,全省排名前三,平均服务种类11项;全市2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入驻省检验互认平台,实现五大类82项检验结果的线上共享互认;全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已全部接入“豫健护理到家”平台,入驻率100%。
强化“一老一小”保障能力。全市有医养结合机构18家,开放养老床位2293张,入住率80%,全省最高。建成省级“三级甲等”医养结合医院一家,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医院各15家,市级医养结合示范医院5家;加快托幼机构建设,全市现有0-3岁以下托育机构70个,1个公办机构,69个民办机构,托位数8223个。妇幼健康民生实事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比例达到91.67%,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8239个,提前完成省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