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三门峡要闻 > 正文

高位谋划强化国企担当

发布时间:2023-11-30 08:11    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

  国企改革,击鼓催征,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在国企改革的航程中,我市坚持‘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统筹推进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11月26日,市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唐伟介绍。

  高位谋划推动,部门协同联动,顶层设计更具活力。

  为夯实顶层设计,加强党的领导,我市成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7个工作专班,印发《市直机关经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市直机关经办企业脱钩改制专项工作组,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为加强统筹领导,我市建立跟踪督导机制,坚持脱钩为原则、不脱钩为例外的方针,把部门经办企业脱钩情况全部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和市委巡察范围,为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提供重要的机制保障和纪律支撑。

  “九龙治水而水不治。”为凝聚系统合力,全市组织、人社、财政、工商、土地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主动配合,推动全市32家企业与原主管部门脱钩、5家事业单位改革转企,并全部纳入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大“棋局”。

  聚焦功能布局,深化重组整合,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

  坚持“产业相近、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我市按照“两类公司+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组建市投资集团,打造信用评级“AA+”投融资平台;组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累计融资超2亿元;组建文化旅游集团,整合文化、旅游、交通资产资源,促进全市文旅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资产盘活止损,可以让闲置项目“物尽其用”,并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此,我市着力破解“僵尸企业”处置进度慢、债务化解难、资产处置难、人员安置难等“老大难”问题,通过清算注销、依法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共出清“僵尸企业”52户,累计筹措2.19亿元,安置职工3920人,清理退出各级子企业18家。

  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我市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在矿山开采、黄金加工、信息技术等行业,培育出5家“专精特新”国有企业,形成金渠集团、崤云公司、铁建公司等一大批地方国有企业“骨干明星”,让资本布局实现全新优化,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健全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内生动力更显充足。

  为把“位子”交给市场,把“薪酬”交给业绩,我市要求经理层成员全部签订“两书一协议”,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深化市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不胜任退出等制度。同时,企业还聘请第三方机构“量身定制”改革方案,按照“一岗一薪、易岗易薪”进行差异化考核,推出46个竞争上岗职位,明确5种退出通道、20种退出情形,推动15%的干部实现岗位退转,有效清除“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顽瘴痼疾。

  以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我市建立产权清晰、权证齐全、管理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出台30余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1+N”体系建设,在全省首批建成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此外,还制定国资监管权责清单,为全市国企高质量发展设置成熟定型的“红绿灯”。

  蹄疾步稳抓改革,同频共振促提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自2020年实施以来,市政府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数量增加50%,管理党员由800名增加至1500余名,排查化解生产经营安全隐患17个,有力保障了国资国企系统社会大局稳定。

  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我市先后实施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国道310南移新建工程、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庙底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大批利泽千秋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彰显国资国企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乘风破浪,凯歌以行。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三门峡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河南省整体评估中获评A级,排全省第二名,三门峡市投资集团连续3年进入“全国投资企业百强”,三门峡金渠集团入围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

  一路奔涌,浩荡向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我市将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三门峡实践再谱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