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三政 > 正文
索 引 号 M0001-0001-2024-0024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12-23
标  题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十二个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三政〔2023〕24号
发布时间 2024-01-04 15:40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十二个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1-04 15:40    文章来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

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

十二个方案的通知

三政〔2023〕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十二个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3日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度融入制造强国战略,推动我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现代化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规范发展,以拉长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作为主攻方向,以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铜精深加工产品和铜基新材料,全力打造综合产值超千亿、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铜产业集群。

  (二)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铜产业重点企业10家,总体产值400亿元,其中电解铜产能约50万吨,铜材加工产能26万吨(铜箔产能7.8万吨),电解铜产能居全省第1,占全省81%。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15.8%左右,成为三门峡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电解铜产业中,原料43%来自国内湖北、内蒙古、西藏、云南等地,57%来自海外;产品10%在本地销售,30%销往省内郑州、洛阳、新乡等地,60%销往国内陕西、安徽、江苏等地。铜箔产业中,原料81%来自本地,15%来自省内郑州,4%来自国内湖北、安徽、山东等地;产品3%销往省内安阳、驻马店等地,95%销往国内上海、江苏、广东、湖南等地,2%销往海外。铜材加工产业中,原料54%来自本地,10%来自省内郑州、许昌等地,36%来自国内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产品40%销往本地,26%销往省内郑州、许昌、洛阳、新乡等地,34%销往国内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铜产业主要企业有: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华鑫铜箔、宝鑫电子、汇盛铜业、金源朝辉铜业、宏鑫新材料、昌盛铜业、九易铜业、鸿宇电子等。

  1.冶炼铜方面。我市冶炼铜全部为黄金冶炼企业副产,产能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灵宝市,2022年中原黄金冶炼厂生产电解铜39.8万吨,国投金城冶金生产电解铜10.3万吨,全市精炼铜实现产量50.1万吨。

  2.铜精深加工方面。华鑫铜箔、宝鑫电子目前分别具备3万吨和4万吨的电解铜箔产能。华鑫铜箔现可生产4—70微米高精电解铜箔,2022年产量2.1万吨。宝鑫电子可生产5—12微米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供应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铜箔产量4.18万吨。

  3.压延铜箔方面。金源朝辉铜业可生产厚度4—100微米、最大宽幅660毫米的各类箔材,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压延铜箔研发及生产制造企业之一,压延铜箔产品国内市场份额领先。目前具备年产能3000吨,二期项目正在建设。2022年生产铜箔1760吨。

  4.覆铜板方面。鸿宇电子年产能为150万平方米挠性覆铜板,2022年生产覆铜板128万平方米。

  5.铜材加工方面。宏鑫新材料主要生产各种高端电磁线、铜排、铜合金等产品,年产能1.5万吨,广泛用于高铁风电电机、矿山机械、重型机械、冶金行业。昌盛铜业具备年产1万吨压延铜排生产能力。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项目(20万吨铜杆和3万吨漆包线),一期项目2021年6月投产。灵宝九易铜业主要生产铜杆、高纯铜线、特种电缆,年产能4.2万吨。

  (三)发展目标

  依托华鑫铜箔、汇盛铜业、中原黄金冶炼厂、宏鑫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发挥三门峡市黄金冶炼伴生50万吨金属铜的资源优势、铜基材料技术创新优势以及铜箔加工领先优势,积极发展废铜回收项目,大力发展锂电铜箔、合金箔、高频高速铜箔、铜杆、铜棒、铜线、铜排、电子连接器用铜等中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再生铜、废铜等资源回收利用布局,建设再制造产业项目和高端线束线缆及连接器产业园。在做大做强压延铜箔的基础上发展PET铜箔、高频低阻抗电解铜箔,延伸发展高纯铜、铜合金等铜加工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构建新型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铜箔谷”,把我市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铜产业基地。2023年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600亿元;2024年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700亿元;2025年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8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加强行业统筹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稳定精炼铜生产规模,推动资源集中利用,以高档铜箔和中高端铜材为重点,大力提升铜加工生产能力,项目集中布局,做大做强铜产业集群,提升铜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一)巩固铜基新材料产业优势

  1.布局铜矿资源基地。积极布局境外铜矿山企业,加大对铜矿资源的勘查力度,以围绕建立境外稳定供应渠道为重点开发境外资源,构成互利共赢的全球铜矿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保障上游铜矿资源稳定输入。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三门峡海关

  2.稳定发展电解铜。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等龙头企业,强化工艺技术研发,利用“三大改造”、对标提升等方式,支持中原黄金冶炼厂5G+智慧物流项目、国投金城冶金智能取样等项目建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夯实电解铜发展基础。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3.巩固铜箔产业优势。依托华鑫铜箔、宝鑫电子、金源朝辉铜业等龙头企业,着力扩产能、增品种、树品牌,大力发展锂电铜箔、合金箔、高频高速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宝鑫电子年产2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金源朝辉铜业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持续巩固我市铜箔加工领先优势。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1.加快铜产业园区建设

  (1)建强灵宝“中国铜箔谷”。以灵宝铜加工产业园为依托,在做强铜箔的基础上发展汽车用动力锂电池(组)总成系统、挠性覆铜板、柔性印刷线路板、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高强高导引线、框架铜带等上下游项目,延长产业链。加快推进宝鑫电子年产2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金源朝辉铜业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项目二期工程、华鑫铜箔年产1万吨电解铜箔综合能效提升改造项目、灵宝市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持续推进华鑫铜箔柔性智能化控制系统项目,提升现有工艺参数、工艺指标等。推进鸿宇电子二期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在原有一期3条挠性覆铜板生产线基础上,再扩增5条生产线。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原料优势,深入浙江、江苏、广东等铜加工材产量较大省区,围绕产业链引进电解铜箔下游企业,瞄准著名铜加工企业和终端下游用户精准招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到2025年,灵宝铜企业数量增加到20家左右,初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铜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450亿元以上,叫响“中国铜箔谷”品牌。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铜加工产业园。坚持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升铜产业园区功能,推动存量企业优化布局,引导增量企业向重点园区集中,推动园区铜产业协同发展。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宏鑫新材料、汇盛铜业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高端线束线缆及连接器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汽车高端线束、电子信息传输线缆、特种数据传输线缆、电线电缆设备制造等,延伸铜加工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铜加工产业园。加快推进汇盛铜业年产23万吨铜精深加工项目,宏鑫新材料5G技术应用及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到2025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铜企业数量增加到6家左右,铜产业规模达35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2.大力发展铜加工。以华鑫铜箔、宝鑫铜箔、金源朝辉铜业等龙头企业为示范,积极引进铜板带、铜杆、铜线等铜加工企业。推进金源朝辉铜业年产5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项目建设;实施河南普莱茨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铜基复合新材料项目,年产1.5万吨特种线材、年产1.5万吨高纯度磷铜阳极球;推动宏鑫新材料铜铁合金焊条研发生产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3.积极发展再生铜。支持企业开展废杂铜再生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创建我市再生铜原料回收体系,加强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拆解处理企业的合作,深度挖掘不同含铜废料的协同处理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水平和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责任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4.扩大挠性覆铜板生产。发展挠性覆铜板、柔性印刷线路板、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高强高导引线、框架铜带等上下游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实施鸿宇电子二期改扩建项目,在原有一期3条挠性覆铜板生产线基础上,再扩增5条生产线,产能达到480万平方米。

  (三)提升铜基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1.持续推进“三大改造”。强力推进铜冶炼和铜精深加工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

  智能化改造方面。围绕实施“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智能车间建设、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园区建设等重点,加强自动化生产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推进宏鑫新材料5G技术应用及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华鑫铜箔柔性智能化控制系统项目及年产1万吨综合能效提升项目建设。

  绿色化改造方面。推进铜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国投金城冶金铜冶炼系统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中原黄金冶炼厂熔炼渣堆场颗粒物深度治理项目建设,培育中原黄金冶炼厂、宏鑫新材料、鸿宇电子、九易铜业等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技术改造方面。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围绕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推动华鑫铜箔一期项目改造工程、鸿宇电子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开展极薄铜箔技术攻关。加强极薄铜箔制备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华鑫铜箔、金源朝辉铜业以及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基础研究单位,面向电子封装、锂电子电池、印刷电路板相关领域需求,开展极薄铜箔(≤6微米)、超薄铜箔(6—12微米)、薄铜箔(12—18微米)制备加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满足电子铜箔在PCB的高频信号完整性、散热性、多功能性需求,推动锂电铜箔向薄型化、高强度、高可靠性发展,积极解决高端电子铜箔全面国产化配套难题。开展极薄铜箔应用技术攻关,推动芯片封装用极薄铜箔组织性能调控技术开发,形成高强极薄铜箔自主化生产能力。依托华鑫铜箔、宝鑫电子等重点企业,推进芯片封装用极薄铜箔组织性能调控技术攻关,规范铜箔制造工艺,优化载体箔制备、剥离层沉淀、极薄箔生成、微粗化处理及偶联化处理工程中关键工艺参数,精准调控电解铜箔用阴极钛辊表面晶粒尺寸、晶体取向分布,健全不同厚度铜箔性能检测评价体系,形成高强极薄铜箔自主化生成能力。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科技局

  3.加快有价元素回收利用。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开展铜冶炼固废中包括金、银、铜等有价金属元素的梯极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简化湿法、火法流程,大幅降低金属产品生产成本,减少含有价元素冶炼固废环境污染。推进中原黄金冶炼厂危废渣资源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采用规范的安全处置工艺,生产金属铅锭和铋锭产品,实现危险废物和工业固废的安全处置与综合利用。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

  4.开展高洁净铜制备研发。依托中原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开展高洁净铜关键制备技术联合攻关,突破高纯电解铜精炼提纯技术瓶颈,提升我市高纯电解铜的产业化供应能力。加强高洁净铜电解制备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5N级以上电解铜产业化制备。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三门峡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工作专班,统筹全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调度产业链推进进展,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鼓励产学研融合

  以替代进口为目标,瞄准高端市场,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开展关键生产技术攻关。加大对装备特性、技术水平、产品特点、市场需求研究力度,努力在细分产品市场形成各自的专业化特点,取得进一步突破。推动企业与中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强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合作,通过项目申报、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申请设立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持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各项奖补政策。按照应享尽享原则,进一步推动简化优惠政策兑现程序。通过财政奖补、新设创新基金的形式引导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靠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强化政策支持

  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围绕铜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产融对接,打造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有效满足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鼓励宝鑫电子、华鑫铜箔等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持续完善提升“1+8”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激励作用,对铜基新材料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项目,从成果转化、薪酬激励、项目落地、融资支持、平台建设、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优质服务。实施“双十”企业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奖励政策,对铜基新材料大型集团、河南省百强企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品的铜基新材料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平台等,市级财政等给予定额专项奖励,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优先推荐铜基新材料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专项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局

  (四)强化企业培育

  建立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坚持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思路,围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企业,着力培育华鑫铜箔、汇盛铜业等各细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头雁企业,积极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各细分产业市场主体,提高领军企业行业整合力。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向“专精特新”、高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方向发展,围绕细分产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耕细分市场,发展“独门绝技”、成为“单打冠军”、当好“配套专家”,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市场作用合力,逐步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良性氛围,以“小规模”占领细分行业“大市场”,形成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完善要素配置

  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努力降低厂房、用工、水、电、气和运输等要素成本,鼓励企业降低能耗,稳定上游电解铜保障,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落实好产业用地支持政策,合理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为产业发展留足留够空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我市铜产业在河南的优势地位。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保障、自身能力、发展环境、地区基础等,科学选择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升级,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结合各地区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推进地域协同和上下游协同,努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链条。根据产业状况,通过环保、能耗、标准、投融资、土地等要素约束,严格控制同水平、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附件:三门峡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范付中(市委书记)

  副链长:翟海燕(市财政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姚旭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王宇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陈 斌(三门峡海关关长)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田静(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刘辉(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白忠波(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李会东(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邵松才(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刘强役(三门峡宏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培育壮大三门峡市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铝工业产业基础优势,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发展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聚焦铝基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提升铝土矿开采等上游产业,稳定氧化铝、电解铝等中游产业,拓展铝精深加工下游产业,努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产业现状

  铝产业是三门峡市的传统优势行业,全市铝矾土保有储量5.3亿吨,居全省第一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现有重点铝基新材料企业24家,具备年产氧化铝510万吨(占全省的45.6%)、电解铝24万吨(占全省的11.5%)、铝精深加工(铝板带、铝型材、轮毂等)45万吨、轮毂600万只的产能。全市规模较大的铝产业企业有东方希望、开曼铝业、恒康铝业、宝武铝业、戴卡轮毂、义翔铝业等。

  铝土矿采选环节,共有企业9家,主要有锦江矿业、义正诚矿业、河南豪瑞实业等企业。

  氧化铝环节,共有东方希望、开曼铝业、义翔铝业3家。原料32%来自本地,39%来自省内洛阳、平顶山等地,20%来自国内山西等地,9%来自海外;产品12%销往本地,6%销往省内郑州、焦作等地,82%销往国内山西、新疆等地。开曼铝业产能230万吨,2022年实现产量223万吨,产值65.3亿元,实现利税4.56亿元;东方希望产能220万吨,2022年实现产量204万吨,产值57.87亿元,实现利税7.1亿元;义翔铝业产能60万吨,2022年实现产量56万吨,产值16.5亿元。

  电解铝环节,共有恒康铝业1家,产能24万吨。原料75%来自本地,25%来自国内重庆、山东等地;产品25%销往本地,75%销往省内郑州等地。2022年生产电解铝23.7万吨,主营业务收入40.8亿元,实现利润7900万元。

  铝深加工环节,共有宝武铝业、戴卡轮毂、鸿美铝业、贵冠新材料、金哲新材料、聚源新材料6家,年生产铝材30万吨。原料22%来自本地,23%来自省内郑州等地,54%来自国内陕西、新疆等地;产品3%销往本地,27%销往省内郑州、新乡、许昌等地,47%销往国内安徽、天津、重庆等地,23%销往海外。宝武铝业一期30万吨铝精深加工项目2020年年底投产,主要生产汽车、航空用铝板,成为我市铝精深加工的龙头项目,2022年生产17.6万吨,产值27.6亿元;戴卡轮毂具备年产600万只汽车轮毂的生产能力,2022年生产铝合金轮毂476万只,主营收入14.7亿元,利润1268万元;鸿美铝业具有年产1万吨铝型材生产能力,2022年实现产量0.45万吨,主营业务收入9631万元;贵冠新材料、金哲新材料、聚源新材料等均为2022年下半年新成立的铝板带箔精深加工企业。

  (三)发展目标

  依托已形成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高端铝合金、轨道交通用铝、新能源汽车用铝、航空铝材,实现由单一的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向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用高端铝型材的突破。着力发展再生铝,持续发展多品种氧化铝项目,拓展发展特种氧化铝和高纯高白氢氧化铝,延伸发展电池用铝箔、包装铝箔等产业,积极引进铝基电子产品、建筑铝基材料等企业,实现由原料向材料的蝶变。着力构建“铝土矿—氧化铝(特种氧化铝)—(赤泥固废利用)—电解铝—铝加工—再生铝—高端铝合金—汽车铝板材、航空航天铝型材”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铝工业基地。2023年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280亿元;2024年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400亿元;2025年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500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主要任务

  聚焦“强基固本”“延链补链”“提质增效”,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做优做强铝基新材料、高端铝合金、汽车用铝产业、轨道交通、建筑铝材等产业。

  (一)聚焦“强基固本”,夯实传统领域产业优势

  1.高效开发铝土矿。统一规划和开发铝土矿资源,加大矿区深部沉积型铝土矿勘查力度,新探明的铝土矿资源依法依规优先配置给对全市铝产业终高端发展贡献突出的企业。利用提高进口铝土矿的使用比例,引导骨干企业“走出去”,大力开发境外矿产资源,强化资源保障。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稳定发展氧化铝。加大探矿力度,增加铝土矿资源供应量,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鼓励东方希望、开曼铝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大力发展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门峡进口铜精矿国检试验区,增强企业议价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强化工艺技术研发,2024年年底前利用环保政策倒逼和通过“三大改造”等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力度,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稳定发展冶金氧化铝;2025年年底前,鼓励支持现有氧化铝企业积极开拓精细氧化铝生产和金属镓等伴生金属的回收与提纯领域。积极推进超高纯度、超高性能、超细化、多功能等高端产品研究,加快电子陶瓷级、微晶隔膜级、微纳板状刚玉和微纳空心球等新产品研发,提升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加大延链补链力度,积极发展多品种氧化铝和多品种氢氧化铝,打造全国重要的精细氧化铝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氧化铝产值达到200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3.持续发展电解铝。引导恒康铝业开展绿色化、标准化工厂建设,加大电解槽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电解槽烟气净化及附属设施环保改造、5G智能化改造,以及阳极组装智能化生产线、电解车间精准出铝、天车自动加料系统改造升级力度,力争2024年年底前实现每吨电解铝耗电降低200度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原来的100毫克/每立方米以上降低到5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鼓励恒康铝业与下游企业开展战略合作,2025年年底前,科学布局产业,推动宝武铝业等相关龙头企业购买电解铝闲置产能指标,加大铝精深加工企业铝水直供量,增强铝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25年,全市电解铝产值达到50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4.积极发展再生铝。2023年年底前,引导推动再生铝利用向高值化方向发展,持续完善提升再生铝回收体系,强化拆解、分选、分类水平,提高再生铝原料保供能力和保级利用水平。2024年年底前出台阶段性、针对性区域支持政策,鼓励恒康铝业、宝武铝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积极发展再生铝,提高市场占有率,引进国内再生铝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希格腾华年产30万吨、宝武铝业20万吨、恒康铝业10万吨再生铝项目。到2025年,全市再生铝产值达到50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聚焦“延链补链”,壮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

  通过引进高端铝加工项目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直接向铝产业链终高端环节转移,实现从基础原材料基地到终端铝加工产品生产基地的转化,重点发展前景好的交通运输铝材、包装铝材、新兴建筑铝材和特种氧化铝,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等多方面形成配合和互补。

  1.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用铝材。围绕汽车板、铝轮毂、车架型材、零部件等环节,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重点解决铝合金板成形性能、翻边性能、硬化性能、抗自然时效稳定性以及铝板涂层、连接、涂装等技术问题,推动已有项目达产达标,持续引进优势项目,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以中国宝武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为依托,2024年年底前,积极拓展交通用铝领域内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支持宝武铝业加快发展汽车车身铝合金;2025年年底前,积极与洛阳万基控股、中信戴卡、渤海汽车、派生科技、跃岭股份等多家汽车铝合金企业对接,引进汽车散热器、铝合金发动机壳体、缸体、铝车轮、车架、车桥、轮毂、四门两盖、制动系统、方向盘架、空调、冲压件等多种铝质汽车零部件和铝型材生产线。努力推进集装箱、冷藏箱用铝项目引进和建设,为汽车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汽车交通运输用铝材和航空航天用铝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用铝材产值达到200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大力发展新型建筑铝材。以鸿美铝业高性能节能、环保、断桥隔热高端建筑用门窗型材、幕墙型材、工业用铝型材、铝合金棒以及铝型材深加工为依托,持续开发新的功能性铝合金系统门窗;加大工业铝型材的应用开发,不断延伸制品产业链。2024年年底前,以再生铝为主要原料升级幕墙板、天花板、屋面板等传统建材,提升循环、绿色发展水平;2025年年底前,深入开展铝制家具材料和配件开发,提高性价比,推动以铝代木的铝制家具应用。积极与中国铝业对接,在引进建筑结构、铝合金门窗用铝挤压材以及彩色铝板、复合铝板、复合门窗框、铝合金模板、铝幕墙板、蜂窝铝板等铝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家居产业规划,发展全铝橱柜、阳光房、全铝桌椅、门窗等全铝家居终端制品,延伸铝工业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新型建筑铝材产值达到10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积极发展包装铝材。充分发挥现有高端铝加工装备优势,2024年年底前,精准招商引进包装铝加工企业,引导铝精深加工企业向箔材转型,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罐料薄壁化、材料可加工能力、再生循环利用等技术难题。围绕食品饮料行业,促成铝基罐料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2025年年底前,加大对下游制罐及关联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以瓶盖料、容器箔、药箔、家用箔、软包复合箔、烟箔等为重点,巩固壮大现有产业,努力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协同性,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效应。积极与明泰铝业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引进食品、药品包装用铝箔,支持企业生产铝箔制软包装袋、铝箔制半刚性容器、食品用铝箔、铝制密封盖、刚性全铝罐、复合箔制容器多种终端产品,壮大包装用铝规模。到2025年,全市包装铝材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4.着力发展特种氧化铝。积极支持东方希望、义翔铝业、红润铝材加快发展高白超细氧化铝、低钠高白氧化铝、低钠氢氧化铝、低钠微晶氧化铝粉体、氧化铝陶瓷制品等特种氧化铝,不断丰富产品种类。2024年年底前,全面进行氧化铝产品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特种氧化铝,重点发展东方希望年产6万吨超细高白氧化铝、乾润铝业年产10万吨高细高白阻燃剂,积极与濮耐新材、凯立新材、长海股份对接;2025年年底前,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含量高的球形铝合金粉末、超细氢氧化铝、超微或纳米铝包覆的复合粉末、陶瓷滤膜支撑体用α—氧化铝、高白氢氧化铝等特种氧化铝项目,将我市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特种氧化铝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特种氧化铝产值达到30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聚焦“三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坚持智能化引领,实施智改数转提质工程。不断提升铝基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装备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大力开发在线检测装备系统,推动生产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持续提升制造水平;以物流系统智能化衔接为抓手,提升企业效率和安全水平;以管理系统智能化为抓手,提高产品可追溯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推动工艺人员、装备人员、5G信息公司深度合作,稳步推进企业智能化建设。铝矿采选企业围绕打造绿色矿山、智慧矿山,以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为重点,购置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优化工艺流程,建设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铝土矿开采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氧化铝企业围绕提高低品位铝土矿和进口铝土矿使用比例,加大技术研究突破,提高资源利用率。电解铝企业围绕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打造智能化工厂、绿色工厂。铝精深加工企业以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为重点,推动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实现“线”上链接支持企业应用智能仪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替代人工记录推动关键生产环节工艺数据自动采集,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打造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工厂。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通管办

  2.坚持绿色化转型,打造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围绕“绿色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绿色生产—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路径,制定转型升级路线。依托东方希望、开曼铝业等骨干企业,加快铝工业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研发,推进清洁生产应用示范。支持重点氧化铝企业开展赤泥减排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提高赤泥综合利用率,打造赤泥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实现矿产资源利用减量化,达到“吃干榨净”效果。积极进行绿色化发展,从全流程开展废气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和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加强谋划二次赤泥再利用项目,用于生产水泥、加气砖等建筑材料。建立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重点推进开曼铝业富镓渣和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重点推进年产3000吨富镓渣项目和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由原料向材料蝶变。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规划局

  3.坚持高端化发展,增强铝工业发展动能。引导先进铝基材料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产品高端、品牌高端、价值高端为方向,深化技术改造思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设备技术水平、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围绕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流程再设计、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等改善传统制造工艺。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主抓手,在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在审批服务、项目用地、生态能耗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做好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动态监测,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持续推进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30万吨铝精深加工二期项目、中国宝武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铝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希格腾华年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开工建设、达产达效。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先进铝基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金融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专班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强化科技引领。以替代进口为目标,瞄准高端市场,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开展关键生产技术攻关。通过对装备特性、技术水平、产品特点、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努力在细分产品市场形成各自的专业化特点,在航空和军工高端产品上取得进一步突破。依托中国宝武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三门峡国家级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资源优势,以及铝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建立铝产业联盟,共建产业链、共享价值链,集中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掌握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铝工业由产业基础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持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各项奖补政策。按照应享尽享原则,进一步推动简化优惠政策兑现程序。通过财政奖补、新设创新基金的形式引导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靠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金融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强化产业招商。完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技术扩散能力,充分调动各类技术转移机构积极性,对接全国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创新成果,通过平台展示、会议宣传推广、畅通供需对接通道。支持专业社会团体组织产学研用交流活动,强化创新成果宣传和交易对接服务。按照我市铝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梳理10家重点招商对接企业,通过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铝工业领域,重点引进山东、上海、浙江等地铝精深加工企业,加强与中国铝业、宝武钢铁、中信戴卡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对接联络,发展高端铝合金、轨道交通用铝、车辆用铝高附加值产品。建筑、家居、包装、电力铝材应用领域,与深圳新星、东阳光科、闽发铝业加强企业合作,重点引进建筑模板、建筑维护板、罐体材料、包装铝箔、铝导杆(线)终端产品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辐射带动力,推动我市铝产业链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强化企业培育。建立铝基新材料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坚持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思路,围绕铝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企业,着力培育宝武铝业、东方希望、恒康铝业等各细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头雁企业,积极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各细分产业市场主体,提高领军企业行业整合力。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向“专精特新”、高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方向发展,围绕细分产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耕细分市场,发展“独门绝技”,成为“单打冠军”,当好“配套专家”,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市场作用合力,逐步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良性氛围,以“小规模”占领细分行业“大市场”,形成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强化政策保障。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围绕铝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产融对接,打造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有效满足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鼓励宝武铝业、戴卡轮毂等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持续完善提升“1+8”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对铝基新材料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人才项目,从成果转化、薪酬激励、项目落地、融资支持、平台建设、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优质服务,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实施“双十”企业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奖励政策,对铝基新材料大型集团、河南省百强企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品的材料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平台等,市级财政等给予定额专项奖励,落实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优先推荐铝基新材料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专项项目。

  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发展改革委、税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六)完善要素配置。鼓励企业降低能耗,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努力降低厂房、用工、水、电、气和运输等要素成本,稳定上游电解铝保障,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落实好产业用地支持政策,合理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为产业发展留足留够空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我市铝产业在河南的优势地位,依托铝土矿、氧化铝产能优势,支持恒康铝业、鸿美铝业加强与伊川铝业等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产业联合体,通过向上延链,积极推进与宝武铝业合作,在国外发展铝土矿项目,增加优质铝土矿资源供给。引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支持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保障、自身能力、发展环境、地区基础差异,选择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升级,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结合各地区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推进地域协同和上下游协同,努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链条。根据产业状况,通过环保、能耗、标准、投融资、土地等要素约束,严格控制同水平、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附件:三门峡市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徐相锋(市长)

  副链长:冯 铎(市金融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张建康(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贺转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梁宗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

      郑 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任艺峰(市市场监管局三级高级主办)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樊卫星(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吴健鹏(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李勇(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毛国明(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申善俊(河南恒康铝业有限公司),方志军(开曼铝业〔三门峡〕有限公司),付经生(河南鸿美铝业有限公司),林雄伟(三门峡锦江矿业有限公司),董川(渑池义正诚矿业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现代黄金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培育壮大我市现代黄金产业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黄金产业基础优势,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要求,做大做强黄金产业,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黄金产业发展和安全,推动黄金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条拓展延伸,补齐产业链短板,促进我市黄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整合黄金资源打造绿色矿山,巩固提升综合冶炼能力,加快黄金首饰、工业用金等下游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金银珠宝加工、交易中心,大力提升“中国金城”品牌效应。

  (二)产业现状

  黄金产业是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已形成了采选、冶炼、精炼、加工、交易的全产业链,集聚了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灵宝黄金等15家黄金重点企业,主要产品有矿产金、冶炼金、精炼金、黄金珠宝产品、镀金产品等,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中原黄金冶炼厂成为亚洲单体产值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国投金城冶金产值突破120亿元,灵宝黄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加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黄金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黄金开采方面,我市黄金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小秦岭金矿田,面积约560平方公里,预测总储量1000吨以上。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均为产金县(市、区)。

  黄金冶炼方面,年处理金精矿88.2万吨,原料35%来自本地,11%来自省内洛阳、平顶山、南阳等地,31%来自国内陕西、甘肃、辽宁、山东等地,23%来自海外。年生产黄金54.5吨,产品100%销往国内。

  黄金产业应用方面,恒生科技、朝阳科技两家镀金材料企业,年工业用黄金2.1吨。恒生科技清洁镀金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朝阳科技氰化亚金钾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探月卫星、“天宫”空间站和“北斗”卫星系统。

  2022年全市黄金产量135.2吨(其中矿产金17.18吨),全市黄金产业主营收入734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4%左右。

  (三)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黄金成矿带深部探矿和开采,加强域外开发,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黄金精深加工产业。依托恒生科技和朝阳科技,拓宽黄金在军工及航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电子用金(丙尔金)产业。依托中原金银制品、金渠珠宝首饰公司,对接全国黄金珠宝首饰十大品牌企业,做大黄金珠宝首饰加工业,协同发展黄金交易、销售、工业旅游等关联产业,建设中国中西部金银珠宝加工、贸易中心,打造黄金产业集群,提升“中国金城”品牌效应。联合国家稀散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多种稀贵金属综合回收项目,提取铂、钯、铑、铱、钌等稀散金属,实现达产、量产、扩产,对矿产资源“吃干榨净”。推动“黄金勘探—采选—冶炼—多金属回收—精深加工—首饰珠宝—金丝、金箔、金盐”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黄金产业链规模达到800亿;2024年黄金产业链规模达到900亿;2025年黄金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资源供应保障

  以服务黄金资源勘查为目的,统筹强化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支持地勘单位与民营资本结合,向市场化转型,强化找矿资本和条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扭转黄金地质勘查投入逐年降低的困局;重点提高崤山等成矿区带地质勘查程度,提交一批大型金矿床;突出小秦岭矿山深部及太要断裂带、小河断裂带的勘查工作,夯实区内资源基础,提升黄金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做好国内勘查增储的同时,加强域外开发,扩大后备资源供给,实现“国内一半、国际一半”的战略发展格局。2023年保有资源量达到200吨、2024年保有资源量达到250吨、2025年保有资源量达到300吨。

  责任单位:陕州区、灵宝市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三门峡海关

  (二)推进矿山资源整合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企业经营盈利能力,保证矿产黄金持续健康稳定生产。依托金渠集团对崤山区域黄金矿山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良好的黄金产业整体开发、集群发展的格局,推动资源、资产、技术向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灵宝金源控股、灵宝黄金等优势骨干企业聚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2025年建成500亿级黄金企业1个、300亿级黄金企业1个、100亿级黄金企业2个。

  责任单位:陕州区、灵宝市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稳定黄金冶炼生产

  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等骨干企业,稳定黄金精炼提纯能力。鼓励中原黄金冶炼厂、金源桐辉精炼、金渠金银精炼公司等黄金精炼企业发挥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影响力,推动创建非标准黄金交易市场,拓宽黄金回收、提纯精炼原料来源,扩大非标准黄金精炼能力。推进金源桐辉金银产品深加工项目,年预计生产国标黄金及下游金产品50吨、国标白银及下游银产品80吨。推进新凌铅业“20+15”万吨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年产金锭1237千克、银360吨、锑560吨、铋300吨、铅锭20万吨、合金铅6万吨、锌3万吨、铜1万吨、硫酸20万吨。推进国投金城冶金冶炼固废多金属高效回收利用项目,实现年综合回收多金属合金1.5万吨、消减处理固废量约7万吨,营业收入预计约1.2亿元,综合经济效益约3350万元。重点推进灵宝亿辉科技白银综合深加工项目等建成投产。推进灵宝黄金冶炼分公司上大压小200吨/日金精矿冶炼产业升级项目。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发展黄金饰品加工产业 

  依托中原金银制品、金中皇珠宝、金渠珠宝首饰公司,对接全国黄金珠宝首饰十大品牌企业,做大黄金珠宝首饰加工业,协同发展黄金饰品设计、加工、交易和工业旅游等关联产业,建设中国中西部金银珠宝加工、贸易中心,打造黄金产业集群,提升“中国金城”品牌效应。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打造黄金珠宝交易中心。

  依托黄金资源和精炼金产能优势,加快建设三门峡黄金珠宝交易中心、加工中心,开展黄金金融业务,2025年年底前形成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黄金珠宝加工交易中心、黄金金融中心。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六)拓展工业用黄金产业

  以恒生科技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金盐深加工研发中心,跟踪黄金工业应用科技前沿技术,加快推进黄金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紧盯金丝、金箔、金盐等产品在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拓宽在化学催化、新能源电池、医用靶向材料、军工及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支持朝阳科技持续开发高纯度氰化亚金钾、氰化银钾、丙尔金、巯基羧酸金、硫代苹果酸、硫酸铑等贵金属电子化学品及制造技术工艺,深化氰化亚金钾等产品在军工、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全市航空航天用镀金材料集群产值达到100亿。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开发黄金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灵宝市黄金展示馆暨研学游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灵宝金城品牌潜力,发展特色黄金首饰、黄金旅游等产业,加强黄金文化建设,提升黄金文化内涵。发挥亚武山景区优势和灵宝黄金豫灵金镇品牌优势,加快豫灵黄金小镇建设,以“黄金矿山生产+旅游”为核心,打造黄金采运选冶整体流程参观、“掏金寻宝”、“一日矿工”等特色黄金文化旅游项目,开展黄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弘扬黄金开采传统文化,提升“中国金城”城市名片知名度,2025年年底前建成一条黄金精品旅游线路。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八)推动矿业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黄金机械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行业巨头合作,提升矿山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依托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灵宝黄金机械厂等骨干企业,推进黄金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广离散型、流程型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以及共享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逐步实现关键设备国产替代。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导黄金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打造生产可视化、执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的智能工厂,2025年年底前将三门峡黄金机械厂、灵宝黄金机械厂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黄金设备制造企业。

  责任单位:湖滨区、灵宝市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三门峡市现代黄金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黄金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调度产业链推进进展,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灵宝市、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加强部门联动

  发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部门作用,和专班紧密结合、一体谋划,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各要素保障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加强区域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精准对接产业链园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行业+专业”的优质服务和保障。

  责任单位:灵宝市、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发挥黄金行业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作用,全面提升资源管理、矿石采选、冶炼加工等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和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数据集中管理,重点解决超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低(无)氰提金工艺装备技术,清渣资源化利用等问题,推动超高纯金及靶材制备等新技术研发,探索高端金丝、金盐等工业应用新模式。鼓励下游加工制造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网络化协作平台,加快探索黄金工业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2025年前实现重大科研攻关成果2项。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实施减污降碳协同行动

  严格执行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控制黄金行业污染物排放,积极开展尾矿处理技术、氰渣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均明显提高。加快从废旧元件、贵金属废料等电子垃圾中提炼黄金的技术研究,建立完善黄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打通终端回收、精炼再生、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回收再生产业的有序发展。黄金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到2025年成为推动减排行动的先进行业。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强化政策支持

  对符合规划发展方向和我市产业布局的黄金产业投资项目,优先办理备案、核准、供地、节能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给予电价、气(汽)价优惠,优先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性优惠贷款和专项债券支持,积极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黄金产业发展,扶持黄金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和企业科技攻关,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对符合规划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的黄金产业投资项目,列为银企对接的支持重点,鼓励金融机构为黄金深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黄金产业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力度,对从事黄金精深加工产业企业收取的担保费适度降费让利。加大对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并购重组。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局

  (六)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注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引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灵宝高级技工学校,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扩大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矿物加工、新材料、金融贸易等学科专业人才培育规模。积极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加强黄金行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育,做好人才储备。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强化企业培育

  建立现代黄金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坚持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思路,围绕现代黄金产业链重点企业,着力培育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等各细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头雁企业,积极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各细分产业市场主体,提高领军企业行业整合力。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向“专精特新”、高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方向发展,围绕细分产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耕细分市场,发展“独门绝技”,成为“单打冠军”,当好“配套专家”,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市场作用合力,逐步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良性氛围,以“小规模”占领细分行业“大市场”,形成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与国家、省黄金协会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交流、科技创新、标准化建设、诚信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咨询服务。深化行业内企业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企业诉求,促进我市黄金产业健康安全持续发展。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九)加大宣传与引导

  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为黄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范围。制定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进一步加强黄金文化宣传,努力讲好黄金故事,切实增强行业自信。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附件:三门峡市现代黄金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现代黄金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张志刚(市委常委、灵宝市委书记)

  副链长:李 勇(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郑 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姚旭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席国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田静(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刘辉(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陈建正(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张飞虎(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莫新民(河南秦岭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李事捷(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建设新材料强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我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三门峡市特色优势产业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重塑,深化集群引领、注重整体提升、突出优势再造、强化主体支撑、抓好要素赋能,着力培育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推动“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优势领域创新提质,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前沿领域建链引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半导体材料产业支撑能力,建全建强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全面提升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坚持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应用牵引,龙头带动、链式集聚,重点突破、错位发展,着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原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镓基光电新材料、砷基新材料、锗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和硅基新材料产业,推动半导体新材料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到2025年,全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1.打造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渑池县、灵宝市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资源基础,积极谋划引进产业链下游企业,打造三门峡市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

  2.构建半导体材料技术创新高地。加快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在镓基、锗基、砷基等材料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三门峡市半导体新材料技术创新高地。

  (三)发展方向

  以核心原材料为基点做强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关键环节,以特色制造为突破口强化产业集聚带动,以人才战略为布局点加速壮大半导体新材料产业规模。

  镓基光电新材料产业链。依托东方希望渑池镓业、三门峡新途稀有材料等企业金属镓提取技术,持续扩大镓基新材料产能,谋划砷化镓、氮化镓、氧化镓半导体产业布局,推动镓基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发展。

  砷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中原黄金冶炼厂与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共同投资的“复杂含金资源造锍捕金及砷分离提纯技术与示范项目”,国投金城冶金与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开展的技术研发项目建成投产,打造“砷原料—工业砷—高纯砷—砷化镓—砷化硼—砷化铌—电子芯片”产业体系。

  锗基新材料产业链。依托民生高新锗基新材料产业优势,大力发展11N级高纯区熔锗,推进高纯氧化锗、锗单晶、锗红外片等锗基新材料的生产研发,形成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

  碳基新材科产业链。依托万贯实业碳基新材料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种石墨等材料,开发石墨烯、功能复合材料,积极引进碳纤维、碳纳米管、超级电容碳、电池负极材料等相关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硅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提升石英石等硅矿开采能力和硅基半导体材料产业生产能力,科学规划硅矿开采,扩大半导体用石英电子元器件生产,谋划发展高端碳化硅、氮化硅等超导、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形成“石英砂—石英玻璃—石英基础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半导体产品”产业体系,打造全省知名的硅微粉和石英材料产业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

  1.镓基光电新材料产业链

  (1)打造国内最大的金属镓生产基地。依托三门峡新途稀有材料、东方希望渑池镓业、义翔铝业等企业,持续扩大镓基新材料产能,重点推进渑池县年产200吨金属镓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推进义翔铝业30吨母液提镓项目。打造年产能超100吨,覆盖半导体、通信、光伏各领域上游,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金属镓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产值达百亿级的镓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2)推进金属镓高纯化。支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推动东方希望渑池镓业9N级高纯金属镓研发,丰富高纯镓产品层次,形成4N—6N—9N不同纯度的镓金属产品结构,使产品覆盖半导体、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谋划金属镓交易中心。依托金属镓生产优势,谋划建设全国金属镓交易中心,提升市场话语权、主导权,助推镓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4)巩固镓基光电材料产业。巩固三乙基镓的生产规模,发展三甲基镓等多个产品线,加快推进承明光电年产47吨LED外延原材料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光电新材料项目建设,2023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2024年实现产值1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1.5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MO源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5)布局镓基半导体材料。依托承明光电等龙头企业和市有色金属技术发展中心,深化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谋划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及氧化镓等超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布局。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年产50吨三氯化镓项目,与海信乾照、京东方华灿合作共建渑池半导体重点实验室,攻坚第三、四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和氧化镓粉体提纯技术。进一步开发砷化镓、氮化镓、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LED等清洁能源产业应用,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依托中原黄金冶炼厂、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加快推进与河南省科技投资集团关于半导体产业在砷化镓领域的合作,实现稀贵金属资源的整合利用。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2.砷基新材料产业链

  (1)攻关金属砷制备技术。依托黄金冶炼企业副产1.5万吨白砷原料基础,建成日处理8吨砷灰的三氧化二砷提纯中试试验线、产能1.2吨/批的金属砷还原中试试验线,稳定产出纯度99.5%的三氧化二砷、纯度99%的金属砷。重点推进国投金城冶金“三氧化二砷提纯及金属砷制备”中试生产线实现产业化,“高纯金属砷制备与砷化材料合成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落地投产。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2)布局高纯砷生产技术。支持国投金城冶金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攻关真空提纯提升金属砷纯度技术。支持中原黄金冶炼厂与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攻关金属砷(高纯砷)制备技术,加快推进2吨/月金属砷中试生产线投产达效。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3)延长砷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国投金城冶金与中南大学合作实施冶炼固废多金属高效回收利用项目,转化技术成果。围绕砷化铌、碲化砷、砷化铟、砷化锌等砷基材料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方向,鼓励企业积极与相关科研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探索砷在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深挖砷的市场应用前景。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3.锗基新材料产业链

  (1)加快产品提档升级。推动产品质量、纯度、工艺技术的升级,推动民生高新年产40吨高纯二氧化锗项目于2024年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3亿元;到2025年高纯锗锭产量提升至每年35吨,产量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0%。支持民生高新产品研发中心项目2025年建成投入运行,将高纯锗锭纯度提升至10N—11N,与国内行业保持同步水平。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2)布局延伸产品线。在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技术支撑等方面加强与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锗产业发展全方位合作,优先保障生产用高纯锗锭材料,提供锗废料回收、提纯、加工等配套服务。发展锗单晶、锗片、锗珠等锗系列产品,改良单晶设备工艺,支持高新民生2025年建成年产20吨三期锗单晶生产线项目,实现产值1.8亿元。拓展锗基产品在半导体、红外成像仪、高端光学镜头、核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4.碳基新材料产业链

  (1)巩固石墨产业基础。依托万贯实业特种石墨生产优势,支持企业加强煅烧、磨粉、混捏、压型、焙烧、浸渍和石墨化处理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强化新型特种石墨部件研发,大力发展单晶硅生长炉、多晶硅铸锭炉用石墨部件。支持河南臻炭年产3.5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建设,不断夯实石墨产业优势。

  责任单位: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2)培育发展金刚石产业。推进培育金刚石和人造宝石产业布局,依托中金钻石产业优势,引进超硬材料下游项目,做大做强毛钻切割、打磨与裸钻加工。加快引进国内、省内先进行业龙头企业布局三门峡,发展人造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等超硬材料产业。推进中金钻石新厂区扩产项目建设,力争于2024年建成投产,努力打造人造钻石龙头企业。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3)提前布局碳基半导体材料。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进行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刚石晶圆等前沿技术研究,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育吸引高水平碳基新材料企业入住,提前布局碳基半导体材料领域。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

  5.硅基新材料产业链

  (1)提升石英矿开采水平。推动“采选冶加一体化”,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引导矿山开采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积极谋划矿产品下游延伸加工项目。推动新能硅业持续生产,到2025年,年产值达到1.4亿元;支持玉圣硅业、智联石英石复工复产,到2025年,产值分别达到1.2亿元、1.4亿元。

  责任单位:卢氏县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2)大力发展高纯石英项目。依托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在三门峡建设集高纯石英矿物材料、环境矿物材料、纳米矿物材料三位一体的矿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形成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以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纽带的创新联合体,培育以高端矿物材料加工制造为特色的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矿物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矿物新材料研究院,实现成果转化。未来3年,重点推动建成矿物新材料实验室1个,满足高纯石英加工提纯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成果转化关键技术不低于3项,满足建设花岗伟晶岩型高端石英砂生产线的需要;完成产业服务项目不低于10项,建设高纯石英生产企业1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低于1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不低于10篇。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构建半导体材料技术创新高地

  1.加快中原关键实验室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半导体新材料全产业链,进一步在高纯金属镓提取等领域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到2025年,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责任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财政局、有色金属技术发展中心

  2.打造半导体创新集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半导体新材料创新集群,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到2025年,新增相关领域省级创新平台3~5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3.深度参与省级、市级科技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积极承接半导体材料领域省级、市级科技计划及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开展半导体材料应用科技和技术提升攻关。到2025年,力争承担省级、市级重点科技项目1~3项。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4.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半导体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重大创新项目等,支持重点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力量,围绕半导体新材料行业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到2025年,在新型半导体材料领域突破1~2项关键技术。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5.推动半导体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完善市级科技成果登记系统衔接机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共性技术扩散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半导体材料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0.5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6.培育半导体标志性产品。围绕提升半导体材料产业链竞争优势,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塑造高端品牌和三门峡品牌。到2025年,研发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2种以上并实现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7.培育壮大创新龙头企业。遴选一批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持续围绕“链主”龙头企业,挖掘其上下游以及关联企业,加大配套项目对接招商引进力度,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到2025年,培育创新龙头企业2家。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8.加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到2025年,培育半导体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5家次以上。

  责任单位: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培育壮大工作,市科技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推进专班动态调整工作清单、按图按表攻坚作战。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强化资金投入

  1.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项目、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支持力度,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支持和专项试点,用好用足各项支持政策。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积极对接省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等的资金支持。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投资力度。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科技局、金融局

  3.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贷”“专精特新贷”规模扩大,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型产业融资绿色通道,提升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压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大幅提升新兴产业信贷占比。

  责任单位:市金融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三)强化要素保障

  1.加强高端人才引育。积极培养引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来峡创新创业。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担任特聘教授或特聘研究员。柔性引进中原学者、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力提升科技园、产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各类人才平台和产业平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承载能力,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吸引两院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知名高校博士进站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

  2.保障产业用地需求。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联动改革,实现一般工业项目“全承诺、拿地即开工”。鼓励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工业用地。实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按照盘活存量土地数量,奖励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相关县(市、区)出台半导体新材料项目配套用地政策。

  责任单位: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3.优化企业用能供给。落实绿色电价政策,加快推动重点地区变压器等电力基础设施升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拓展能源消费增量空间,优先保障半导体新材料企业用能需求。

  责任单位:三门峡供电公司、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三门峡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吴鹏斐(市政协副主席)

  副链长:张坤士(市科技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姚旭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吴秀梅(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梁宗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

      吉建辉(市教育局总督学)

      王宇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杨鲲鹏(三门峡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田静(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刘辉(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王科峰(河南承明光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赵万仓(河南万贯实业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化工新材料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各战略性新兴行业配套性强等特点,为提升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培育行业先进水平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为导向,强化基础设施配套、重点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精准度,推动产业向基地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二)工作目标

  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创新发展,做强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探索开展聚酯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等环节研究,加快向化工新材料终端延链。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多元化协同发展,补齐基础化工产能短板,提升现有中间体、助剂、专用化学品等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2023年,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到2024年,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形成高端引领的市场竞争优势,规模达到80亿元;到2025年,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高端延伸、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规模达到100亿元。

  坚持集聚化发展。支持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统筹谋划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引导增量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创新园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义马市:围绕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依托开祥化工、瑞能化工、亿群环保等企业,发展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酚醛树脂、水处理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鸿业化工、千秋新能源等企业,实现上游煤化工废料的综合利用,并为其他化工企业提供苯酚、催化剂等产品;依托弘润化工、羲和化工等企业,发展有机酮、酸、脱硫剂等产品。2023年,义马市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达到40亿元;到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0亿元,成为三门峡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要支撑。

  陕州区:围绕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依托奥科化工、中达化工等企业,发展巯基乙酸异辛酯、聚丙烯成核剂、稀有金属萃取剂等助剂产品及专用化学品;依托昊昱、鸿腾、立达等企业,发展含氯化工下游产品;依托宇兴、佰研、遂成、中威春雨、耕耘等企业,发展医药农药中间体产品。2023年,陕州区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亿元;到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成为三门峡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新增长极。

  (三)主攻方向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竞争优势,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1.巩固煤化工产业优势。支持开祥化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1,4-丁二醇(BDO)、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产品产能,提升下游重点产品原料保障能力,满足可降解材料、工程塑料未来发展需求,巩固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在现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产品的基础上开展多品种改性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重点推进开祥化工PBT系列产品项目投产,年产1万吨电石渣制备硫酸钙晶须项目、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开工建设。坚持强链、延链、补链,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到2025年形成煤—煤制合成气—甲醇—醋酸、煤—煤制合成气—甲醇—二甲醚、煤—煤制合成气—甲醇—BDO—PBT/PBAT/PBS及固废制硫酸钙晶须等多条煤化工特色产业链。

  2.提升精细化工产业能力。依托鸿业化工加强苯酚、甲酚等化工原料工业化发展,夯实下游产业基础。依托奥科化工、中达化工、羲和化工、千秋新能源等企业,发展增塑剂、成核剂、脱硫剂、催化剂等助剂产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依托瑞能化工、亿群环保、中达化工等企业,发展酚醛树脂、水处理剂、金属萃取剂等高分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重点推进中达化工系列聚丙烯成核剂和稀有金属萃取剂改造项目、亿群环保聚丙烯酰胺扩建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奥科化工年产24600吨对溴苯甲醚项目、冠吉化工年产4万吨特种纸用化学品项目、孚德科技年产4万吨高性能无水氟化铝和2万吨电子级氢氟酸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高性能助剂、专用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

  (一)增强核心原辅料供给

  1.巩固优势化工产品基础。推进开祥化工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开工建设,恢复甲醇、醋酸生产。在醋酸方面探索发展醋酸乙烯(VAC)、醋酸酯等产品;在醋酸产业链延伸方面发展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产品,2024年5月月底前产品结构调整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醋酸生产能力扩大到50万吨/年。到2025年,醋酸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同时加快开发醋酸下游产品。

  责任单位:义马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2.提升核心原料供应能力。依托开祥化工、鸿业化工,持续加强BDO、苯酚、甲酚等化工原料工业化发展,夯实下游PBT、PBAT、PBS、酚醛树脂生产基础。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二)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迭代升级

  1.发展工程塑料产品。依托开祥化工,重点发展PBT,支持引进技术和产学研攻关。2023年,开祥化工PBT系列产品项目实现试产,探索开展PBT聚合改性、共混改性、玻璃纤维或矿物质填充等改性技术研究;到2024年,PBT改性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到2025年,工程塑料改性、纺丝下游产业进一步布局,实现在高端领域的应用。

  责任单位:义马市政府,市科技局

  2.布局可降解材料产业。依托开祥化工,研发或引进可降解塑料PBAT、PBS改性材料产品,提高产品性能,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积极引进农膜、一次性包装盒、包装袋等可降解塑料制品企业,推动可降解塑料袋、餐饮用具、洗漱用具、农用薄膜等制品开发,强化应用推广,打造可降解材料基地下游产业链条。2024年,精准招商引进包装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共混体系改性等技术难题,实现无机、有机填料填充改善可降解材料性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2025年,谋划建设PBAT、PBS二期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竞争力。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商务局、科技局

  3.发展绿色环保助剂产品。依托奥科化工、中达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安全环保型增塑剂、阻燃剂、改性剂、成核剂、稳定剂、增韧剂、透明剂等橡塑助剂,实现橡塑制品加工助剂绿色替代。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肟化反应”“反应物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工艺流程,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产绿色化管理,实现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开展现有副产品综合利用工艺研究,不断扩大助剂产品种类。推进奥科化工实施年产1350吨二仲丁基二硫醚等产品项目建设;中达化工谋划建设成核剂NP-501、NP-503及NP-828等年产1200吨塑料成核剂项目。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三)延伸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

  1.开展新型化工材料研究。依托开祥化工开展BDO下游项目技术路线研究,探索四氢呋喃(THF)、γ-丁内酯技术开发,从设计、测试、推广应用等方面全面发力,力争到2025年,BDO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填补我市聚氨酯、电子级化学品方面空白,打造省内一流的BDO及下游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科技局

  2.发展高端树脂产品。充分挖掘酚醛树脂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高性能的差异性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2023年,重点发展特种高温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超硬耐磨材料等高性能酚醛树脂产品;到2024年,探索开展SMC(片状模塑料)用酚醛树脂及光刻胶用酚醛树脂方面研究;到2025年,酚醛树脂产品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工业等方面实现广泛应用。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科技局、商务局

  3.发展专用化学品。依托中达化工、亿群环保等重点企业,发展高品质金属萃取剂磷酸二异辛酯(P-204)、2-乙基己基磷酸2-乙基己基酯(P-507)、磷酸三丁酯(TBP)产品及水处理剂聚丙烯酰胺产品。重点推进中达化工系列聚丙烯成核剂和稀有金属萃取剂项目完成改造;亿群环保聚丙烯酰胺扩建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开工建设。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创新链建强行动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1.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祥化工建设省级中试基地,开展煤基化学品相关重点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依托园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定期组织煤基化学品行业或精细化工领域的科研及技术培训,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到2024年,义马市、陕州区建成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引导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研发、生产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到2025年,义马市、陕州区力争创建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进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新建一批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重点培育亿群环保、瑞能化工、千秋新能源等企业建设省级创新平台。到2024年、2025年,省级创新平台分别达到6个、8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二)攻克关键技术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开祥化工会同河南能源旗下其他化工园区联合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煤基化学品制备高性能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奥科化工联合郑州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大学攻克2-乙基丁酸、仲丁基二硫醚、厄多司坦、邻溴苯甲醚合成等核心技术。支持亿群环保联合江西理工大学攻克纳米微球乳液絮凝剂、油田专用絮凝剂研发等关键技术。支持中达化工联合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开展萃取剂、成核剂生产技术优化、开发。到2025年,累计突破5项以上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2.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推广应用开祥化工《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再造在生产运行成本管控中的应用及实践》《煤化工企业以“六型”班组为核心的全能型调度班组的建设》等管理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现有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装置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装置停车次数。积极开展化工企业创新成果宣传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场活动,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三)培育自主性创新企业

  1.加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累计新增化工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2.推动产学研合作。立足企业发展实际,明确一流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努力方向。落实“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四有’企业”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奖补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化工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到2024年、2025年,规模以上化工新材料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分别达到90%、100%。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四、实施供应链重塑行动

  (一)增强供应链韧性

  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支持相关县(市、区)通过资源整合向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核心区与带动区打造可降解材料及专业化学品产业基地,以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延伸区打造新材料助剂产业基地,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推动供应链融合发展

  针对企业不同需求,通过展览展示、论坛研讨、参观考察、采购对接等形式开展用工、用能、用地、产销、产融、产学研等对接活动,搭建企业对接平台,解决企业建设和运行当中的实际问题,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鼓励开祥化工、奥科化工等重点企业创办化工新材料展览会,组织高端对话、产业论坛,推动产业合作、信息交流,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知名度,深化与科研机构沟通,助力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金融局、科技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五、实施要素链畅通行动

  (一)强化专业人才引育

  制定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清单,发挥创新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集聚高层次人才来峡发展。鼓励义马市、陕州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河南能源、多氟多集团等省内化工企业退休专业人才补充到各化工园区的管理队伍当中。持续深化“1+8”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引进化工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以上。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社会管理学院与重点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二)强化基础要素保障

  探索实施增量配电网业务试点项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引导不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低效企业退出,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工业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沿领域的重大项目和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需求,落实“拿地即开工”。持续加大对化工园区应急消防、智慧园区平台、双电源和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短板。加快推进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提升园区安全管控能力,2024年年底前建成投用;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2025年6月前建成投用。推进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双电源项目建设,2024年6月前建成投用;尽快开工建设5G智慧园区平台,2025年6月前建成投用。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应急局

  (三)强化金融精准支撑

  建立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台账,依托“三门峡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主办银行制度等方式,常态化开展银企专项对接,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的专场银企对接活动。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对接项目,组织金融机构提前介入,为项目主体提供适宜的融资服务,持续跟进融资对接信息反馈,及时解决融资难题,确保融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责任单位:市金融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六、实施制度链优化行动

  (一)优化企业培育机制

  1.开展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鼓励重点企业整合资源,力争培养一批国内领航企业。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工艺水平领先、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化工行业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头雁企业累计达到4家以上(义马市、陕州区各2家以上)。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2.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在研发创新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支持力度。在重点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企业。引导企业深耕细分市场,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025年,化工行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二)优化项目建设机制

  1.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科学谋划招商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储备的精准度、成熟度。动态管理项目库,梯队化储备、滚动式运行,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每年滚动谋划储备项目保持在30个以上。梳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图谱,发挥开祥化工、奥科化工等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坚持“龙头+配套”招商思路,聚焦化工新材料生产、改性、制品等领域,引入一批上下游配套优质企业落户发展。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

  2.加快项目建设实施。义马市、陕州区要设立化工项目推进工作组,健全跟踪服务机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即办,保障项目顺利建设。针对在建化工项目制定项目建设计划进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目标和投资计划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进度,2024年建成投产化工项目5个以上(陕州区2个、义马市3个)。重点聚焦高端环保制剂、聚酯产品、功能性染料、专用化学品等领域,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企业、项目和团队,提升我市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项目、2×12万吨/年BDO项目、40万吨/年PBS项目、24600吨/年对溴苯甲醚项目、百草园生物系列高效环保型农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开工建设化工项目2个以上(陕州区、义马市各1个)。

  责任单位:义马市、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三门峡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应急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专班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协同配合。推进专班动态调整工作清单、按图按表攻坚作战。

  责任单位:市应急局

  (二)强化督导问效

  链长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产业链主体责任,专班办公室加强组织调度。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扎实推进有关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及时报送工作信息。市“万人助万企”活动领导小组要及时跟踪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督导考核和实施效果评估,确保取得实效。

  责任单位:市政府相关部门

  附件:三门峡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链 长:董树良(市政协副主席)

  副链长:刘向东(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应急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马建苟(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

      郑志刚(市应急局副局长)

      南立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樊革民(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三级调研员)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吉建辉(市教育局总督学)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和进伟(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贺建辉(三门峡奥科化工有限公司),刘庆林(三门峡中达化工有限公司),郭富明(河南鸿业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孙志明(义马瑞能化工有限公司),彭益云(河南亿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绿色建材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引领建材产业走生态保护优先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传统建材向绿色化、集群化、高质化方向发展,打造建材产业发展新体系,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建材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纵向关联、横向耦合、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

  (二)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骨料、混凝土、耐材、装配式建筑、石膏等建筑材料企业129家、刚玉企业49家,主要产能为水泥熟料510万吨、水泥850万吨、商品混凝土350万立方米、刚玉耐材120万吨、预应力混凝土桩60万米、砖15亿块、防水卷材50万平方米、隔热隔音材料及制品5000吨、钢铝结构建材13万吨、石灰17.1万吨、人造板表面装饰板10万平方米,主要企业有锦荣水泥、同力水泥、卢氏宏基、明珠电冶、三耐实业、宝宜新材料、瑞尔新材料等。2022年,建材行业总产值318亿元;其中,刚玉行业产值18.55亿元,占国内市场规模30%,居全国第1位。

  (三)发展目标

  到2023年,建材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到2024年,实现产值480亿元;到2025年,实现产值600亿元。其中,2023年,刚玉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2024年,实现产值50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60亿元,成为全省刚玉产业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强龙头”行动。重点支持企业实施设备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和技术改造,加快装备升级、产品升级、业态升级、管理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工业水平领先、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龙头企业。

  1.水泥企业。鼓励锦荣水泥、同力水泥等龙头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和数字化改造提升,争创国家级标杆企业。发挥资金、规模、技术等优势,对石灰石矿山开采和骨料开采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打造“绿色矿山开采—水泥熟料生产—水泥生产—装配式建筑部件—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推动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实施锦荣水泥熟料线煤磨系统和熟料线预热器系统技改、同力水泥5000吨/天熟料生产线清洁生产技改等项目。

  责任单位:义马市、渑池县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2.墙体材料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筑结构部件、轻质墙体填充材料、复合新型墙体材料构件。企业所处区位符合我市“三线一单”空间规划的,对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全面对标改造升级,重点支持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提升企业装备、管理现代化水平。重点推进实施卢氏泓淇实业智能车间改造、三门峡启润鑫建材干粉砂浆生产技术提升改造等项目。

  责任单位: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卢氏县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3.商品混凝土企业。引导企业进入建材园区聚集发展,推动各类建筑结构部件工业化生产。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持续提升数字化、绿色化生产和运输水平。引导企业适应绿色建筑施工方式发展方向,结合市场需求,生产装配式复合墙体、楼板、楼梯、飘窗、空调板、梁、柱和各类桥梁、涵洞等构件,大力发展道牙砌块、桩、板、杆等可批量生产预制水泥构件。重点推进实施信德门窗铝合金门窗玻璃加工生产线提升改造、华晶安全玻璃年产5万平方米防弹玻璃等项目。

  责任单位: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4.新型绿色建材企业。支持工业园区内现有铝型材、钢结构等金属结构建材、装饰装修建材、防水密封材料、化工保温材料、工业化生产建筑部件及制品等企业进行“三大改造”,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耕细分市场,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对产品进行绿色建材认证。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技术支持,推进兴隆建材建设低耗能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园;推进实施永泰石膏年产1.6万吨食品添加剂技术改造、浙江安永矿山工程公司年产130万吨白云岩综合利用等项目。

  责任单位:灵宝市、卢氏县、湖滨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5.高温材料企业。支持三耐实业、明珠电冶、寨根刚玉园区重点企业和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等高温材料骨干企业,大力开展绿色化、数字化改造,与郑州大学河南高温材料实验室、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得到本质提升。支持明珠电冶引进行业先进设备、技术,对4条白刚玉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达到年产5万吨生产能力;推进实施三泰高温新材料公司年产12万吨新型刚玉项目、星源新材料公司年产10万吨板状刚玉绿色提升项目、苏玉磨料磨具公司年产3万吨刚玉生产线技术提升改造项目、天宇磨料公司年产2万吨刚玉生产线技术改造及深加工等项目。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二)实施“补链条”行动。重点推进建材产业链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大力促进绿色建材产业补链条扩容量,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谋划引进新的企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

  1.大力发展装配式部品部件。水泥、商品混凝土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矿山废石生产骨料、机制砂优势,向上游延链;要围绕生产小包装干混水泥砂浆,向下游延链,形成装配式建筑、桥梁等水泥结构部件工业化生产能力。加强建筑模数化与集成化技术研发应用,制定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化图集,建立通用构件、施工工艺、标准设计等标准化数据库,提高集成化设计建造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力争2025年前建成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部品部件生产以及绿色建材基地,重点推进实施兴隆建材公司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材生产线技术改造、持盈工贸智能化家居生产线等项目。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2.大力发展金属结构、化工类新型建材。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要重点发展化工类新型建材,重点产品方向为工程塑料管材、新型功能建筑涂料、建筑防水材料、密闭材料、隔热保温膜材料、塑料复合装饰板、隔声型材、特种陶瓷材料、建筑粘贴剂等。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要依托铝、铜等合金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优势,重点发展建筑结构、铝合金门窗用铝挤压材以及彩色铝板、复合铝板、复合门窗框、铝合金模板、铝幕墙板、蜂窝铝板等铝材,积极发展全铝橱柜、阳光房、全铝桌椅、门窗等全铝家居终端制品。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3.大力发展非金属高温材料。瞄准北京利尔、中钢耐材、宝武集团、濮耐集团等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招商,大力发展高温工业窑炉预制件、熔铸砖、成品磨具等高附加值下游制成品。支持仰韶水泥发挥特种水泥生产优势,研发氧化铝水泥、耐高温特种水泥,力争成为高温材料产业粘合剂配套企业。引导高温材料生产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形成成套生产节能高温工业窑炉能力;组建专业队伍,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高温材料现场施工技术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三)实施“聚集群”行动。重点打造2个绿色建材园区、1个高温材料园区,引导石材、瓷砖、铝合金门窗、钢结构等中小微建材加工企业进入建材园区,规范管理、集聚发展。

  1.加快建设陕州区绿色建材产业园。陕州区要出台支持企业共建配套产业园的具体措施,在用地、审批、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推进园区规划项目建设,引导培育一批配套型企业。积极引导绿色水泥制品、新型复合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部件等相关产业链企业进入园区聚集发展。配套建设千万吨级绿色建材物流园,年转运货物1000万吨(水泥500万吨,煤炭、辅料500万吨)。充分发挥锦荣水泥等龙头企业作用,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领先的绿色建材园区示范生产基地。水泥、骨料、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等传统建材企业全面完成绿色化改造,聚集新型建材生产企业15家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快建设渑池县绿色建材园区。渑池县要依托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优势,完成以同力水泥、东能固废等龙头建材企业为主要载体的绿色建材园区总体规划申报工作,确保首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配套建设千万吨级绿色建材物流园,年转运货物1000万吨。重点建设“骨料加工、干混砂浆、透水砖、装配式构件、一站式建筑服务电商大平台(B2B2C)、无车承运现代物流大平台、建材行业人才储备基地”等十位一体的绿色、智能、复合、环保型建材生态产业链。

  责任单位:渑池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快打造高温材料产业园区。依托陕州区耐火材料产业园、渑池英张新材料产业园、灵宝豫灵刚玉产业园等集聚优势,加大园区改造提升力度。以三耐实业、三泰耐火材料、宝宜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布局发展新型高性能耐火浇注料、高温高效隔热微孔材料、低成本纳米隔热材料,推动传统高耗能刚玉产业转型升级为半导体用高端化新型耐火材料产业。积极引导刚玉、耐火纤维等高温材料骨干企业进入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打造特色高温材料园中园,提升建材产业链产品的绿色化、高值化水平。

  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灵宝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4.全面提升建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以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强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研发生产,提高建筑废弃物、赤泥等固废的资源利用率。重点推进渑池县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锦荣水泥年产500万吨矿山建筑骨料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建成投产。补齐碳交易短板,建立建材行业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制度,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主要建材产品碳足迹计算及碳核查,鼓励企业进行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声明,建立健全绿色建材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实现产品碳循环追溯。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成立三门峡绿色建材产业链推进专班,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要明确责任分工、协同配合,制定工作台账并动态调整,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建材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产业链骨干企业关键强链项目、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建材延链补链项目和中小微建材深加工企业搬迁升级项目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省、市级配套奖补资金。对石灰石、铝矾土等优势资源,优先向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配置,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强行业引导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对改造达标无望、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为发展新型建材腾出碳排放、能源消耗空间。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三)促进产品认证。根据国家和我省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推进工作部署,协调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推广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和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促进建材产品提质升级,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建材产品的认知度。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实施精准招商。瞄准中国建材集团、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公司、中钢耐材、北京利尔、宝武钢铁集团等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积极争取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突出创新驱动。支持锦荣水泥、同力水泥、东能固废、三耐实业、明珠电冶等骨干企业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企业技术更新换代,产品向高值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市绿色建材企业联合建立绿色建材行业协会、高温材料行业协会等,培育发展第三方技术服务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赋能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附件:三门峡市绿色建材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绿色建材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郭忠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链长:乔建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张社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

      姚旭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吴 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

      程明波(市财政局副局长)

      郑 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薛付立(市政务和大数据局三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任艺峰(市市场监管局三级高级主办)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吴自力(陕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辛云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要企业负责人:曹士强(河南锦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锁东(河南三耐实业有限公司),袁兴雷(三门峡明珠电冶有限公司),甘本德(三门峡腾跃同力水泥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先进装备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培育我市先进装备产业链,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聚焦先进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力新型工业化,以装备制造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将我市打造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制造之城。

  (二)产业现状

  1.专用车产业链。我市专用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上游关键零部件和中游整车制造环节。

  专用车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有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三门峡卓越电气有限公司、三门峡豫西机床有限公司、河南电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中在轮毂、汽车线束、汽车机件锻件、汽车电池等零部件生产行业,其中以戴卡轮毂为专用车上游企业代表,主要产品为低压铸造水冷铝合金轮毂、高端铸旋铝合金轮毂,2022营业收入14.22亿元。

  中游整车制造以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为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优势产品包含自卸车、半挂车、罐式车、汽车起动机、多轮驱动列车及冷链物流运输车,其中拥有国内领先技术的“多轮驱动柔性技术”自卸车销售在河南省内排第一,约占市场的13%,国内占比达到10%。

  2.量仪产业链。全市登记注册的精密量仪企业共23家,检测量仪产品达400多种,广泛应用于机械、机床、汽车摩托、齿轮、轴承等领域,可实现特殊量仪零件加工生产制造。2022年,全市量仪企业销售收入合计1.61亿元。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的企业有中原精密、中原量仪、中测量仪。2022年,我市量仪企业自有专利共有89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6项,规模以下企业3项。

  3.机器人产业链。机器人产业是我市打造的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机器人整机制造—产线系统集成—下游应用”的产业链结构。上游“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尚为空白。机器人整机制造环节共有2家:布科思机器人以智能消毒、等离子消杀机器人为龙头产品,天康成套设备以智能排爆机器人、智能防恐排爆装备系统为主打产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产线系统集成环节有三星智能装备1家企业,将全自动打包机、打渣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系统集成在32吨/时连续铝锭铸造机中,省内同类型企业仅此一家。下游应用环节,骏通车辆、中车重装等企业均有机器人应用于生产环节。

  4.轴承产业链。目前主要轴承制造企业3家,为豫西轴承厂、豫西轴承附件厂、华诚机械,年可产轴承与附件200余万套,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在国内高端紧定套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用于铜箔、港口机械、纺织、造纸、粮食、轧钢、轻工、干燥、水泥、风机、煤炭等行业。

  5.机械加工产业链。机械加工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行业,全市机械加工生产企业40余家,规上企业36家,2022年机械加工产业营业收入14.76亿元。机械加工产业链上游为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产业链中游为数控加工、传统加工、设计服务、各种零部件加工等,机械加工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应用领域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电子信息等。

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以中车重装为依托的矿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品主要涵盖机车结构件、复合材料、暖通部件、集成电器等4大类15种产品,产品谱系覆盖机车、城轨、动车、煤机产业;化工机械是中国化工机械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主导产品有压力容器、大型传导加热干燥机、铸铁塔、超临界污水处理设备等,在合成氨、煤化工、多晶硅、精细化工等诸多领域拥有良好业绩;新华水工机械主要生产水工金属结构等产品;豫西机床主要生产数控机床、卧式车床等产品;三星智能主要生产全自动铝锭铸造生产线、全自动打包机器人等。

  (三)发展目标

  1.专用车产业链。围绕骏通公司专用车整车制造进行延链补链,发展配套产业,以陕州区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依托,将园区打造成集专用车辆生产、研发、销售、仓储、物流、物联网、汽车金融服务、售后服务、运维、展示等为一体的百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成国内专用车驰名品牌、国际一流的专用车制造企业,力争到2025年,产能达到8万辆每年,专用车产业链产业规模达150亿元。

  2.量仪产业链。聚焦关键设备、器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加强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量仪技术研究,提升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链条,引进培育相关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完善、集群效应显著增强的量仪创新发展基地。到2025年,攻克关键科技技术50项,申请量仪研发技术专利150项,建设3个量仪科技创新先进测量实验室,培育1~3家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达5亿元。

  3.机器人产业链。深入开展机器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合,大力发展智能化服务机器人、精密化工业机器人及产线集成系统,鼓励机器人制造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定制化生产、柔性制造、共享制造、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产权服务等,建立“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化机器人产业链新模式。到2025年,机器人制造及集成企业达到3家,力争建成首个机器人行业创新平台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1家主营收入突破7000万,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机器人龙头企业,产业链规模达到2亿元。

  4.轴承产业链。谋划灵宝市轴承产业园,由豫西轴承牵头,整合现有资源,孵化配套产业。规划占地300亩,总投资7.2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产业园内容纳毛坯锻造、热处理、滚动体加工、钢管精加工、车加工和磨加工等轴承配套产业,建成后实现年产高端轴承紧定套500万套、轴承100万件,年产值3亿元,利润3000万元。

  5.机械加工产业链。依托中车重装、化工机械、新华水工等机械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重点发展矿山机械、机械电气设备、压力容器、大型传导加热干燥机、超大型弧门、超大型起重设备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基本建成质量效益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较强的机械加工产业链。到2025年,机械加工重点企业达到20家,建成4~5个机械加工行业省级创新平台,新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规模达到25亿元。

  2023年和2024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分别达到80亿元和120亿元;到2025年基本建立“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化装备制造产业链新模式,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专用车产业链

  1.聚焦“延链补链”,加强专用车产业配套

  引进专用车整车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推进骏通车辆和本地上游零部件企业产业配套,从焊接件、线束、轴承、汽车机件、锻件、机床内外防护等12大方向入手,整合辖区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业可配套资源,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等多方面形成配合和互补。

  责任单位:陕州区、湖滨区、义马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2.扩大优势车型产能,扩展新车型

  支持企业在优势专用车车型上进一步扩大产能,以骏通公司自卸车、工程车自卸车、小吨位汽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等销量领先车型为重点,推进骏通公司年产2万辆半挂车总装自动化装配线和智能化车架焊接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条生产线产能提升。稳步推进新车型投入市场,支持企业加大对新车型研发力度,推进骏通车辆对消防专用车新车型进行检测、认定、质检备案等工作,加快新车型上市。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3.稳步推进园区建设

  支持陕州区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建设,以骏通公司为龙头,规划打造专用车制造、特种车制造、多轮驱动车制造、专用车配套产业、汽车综合服务中心五大板块,加大对专用汽车发动机等产业企业的招引力度,逐步形成完备的专用车零部件产业链条,打造集车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物联网络、汽车金融、售后服务、运营维护、产品展示、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园。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规划局、金融局

  4.加快推进“三大改造”,推动产业加速集聚

  推进骏通公司工程车智能化改造及零部件加工项目,主要建设工程车智能化改造起重机装配生产线、年产3万台绿色化硅烷喷粉、智能化车架焊接、半挂车总装自动化装配、柔性智能焊接等10条生产线。鼓励企业加大机器换人的力度,采购全球工业焊接技术行业领先机器人,采用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成立世界领先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实施智能物流输送,应用AGV导航机器人、库卡搬运机器人、PICKUP抓取机器人、智能堆垛机等物流输送设备,配套立体仓库和智能生产调度系统与5G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管理的集约化、精益化、数字化,破解项目土地、资金等问题,打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专用汽车集散中心。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

  5.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依托骏通公司“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研发自卸智能半挂车技术、帘布式和厢式半挂车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拓展专用车生产新技术,提高骏通公司智能制造生产线生产效率,未来三到五年内拟突破平推自卸车再提升技术;普及推广骏通公司“基于三化的‘骏通智造’质量管理模式”质量标杆经验,提高上下游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

  责任单位:陕州区政府,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二)量仪产业链

  1.强链固本,夯实传统产业优势

  (1)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我市中原量仪、中测量仪、中原精密三家量仪龙头企业。引入央企或与龙头企业合作,对主要量仪骨干企业进行行业整合重组,通过现金收购、股权置换等途径筹备成立量仪集团公司,形成产业链条清晰、内部分工明确、市场策略统一、竞争优势明显的集团公司,实现以龙头企业引领全链优化,提升我市量仪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2)盘活存量资源。重新对现有量仪企业的技术能力、人员、设备进行调查、评估,进一步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专业化水平,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对已初具规模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精密量仪产业科技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使量仪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密机械加工、计量检测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中心“一院四中心”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3)强化品牌优势。发挥我市中原量仪“中字”商标价值作用,集中企业优势,打造“三门峡量仪”特色优势区域产业品牌。强化协会引领作用,制定量仪产品标准和行规行约,避免企业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通过各类媒体、多种渠道宣传我市量仪产业发展史及重点量仪企业、量仪产品,打造“三门峡量仪”品牌。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

  2.延链补链,推动产业共生耦合

  (1)拓宽产业链条。围绕量仪产业上下游,积极引进国内外研发能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并购者,发挥制造和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吸引研发能力强的无锡恩梯量仪科技公司投资,带动量仪产业升级改造,深化与全球量仪龙头意大利马波斯公司的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精密量仪产业科技园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引企补齐短板。吸引量仪产业发展急需的热处理、表面处理、软件开发企业入驻,协助入驻企业与本地精密量仪企业加强合作,在高精度机械加工、标准计量、热处理、表面处理等领域加大联合研发力度,补齐行业发展短板。支持中原量仪、中测量仪等企业紧盯大型数控装备、卫星航天、智能设备等高科技产业对高端量仪产品的旺盛需求,加大研发投入,牵头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升本地量仪产业核心竞争力。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3.多元稳链,助推高质量发展

  (1)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对湖滨机电制造业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启点产业园改造升级,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大对精密量仪产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信贷支持,大力推动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坚持柔性执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金融局

  (2)培育引进人才。强化校企合作,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设置精密量仪检测专业,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启动高校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专业人才,支持企业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急需人才,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强化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解决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强化研发力量。对标国际量仪行业发展方向,成立我市量仪研究院(所),研究以项目为导向、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先进量仪技术。加强与国内量仪专业大学合作,加快量仪行业产品转型升级。研究国内量仪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量仪市场供需报告,为量仪企业生产、销售提供指导。通过财政补助、奖励、引入民间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加速实现“高研发投入—高品质—高定价—高利润”良性循环。利用原中原量仪实验室有利条件,成立三门峡量仪检测中心,建立量仪器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升本地量仪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三)机器人产业链

  1.入园扩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1)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以经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为中心,布局全市机器人产业,以布科思机器人为发展起点,横向拓展包含消杀、康养、服务、特种、焊接等特色化机器人产品企业,形成“一园多企全配套”总体格局。园区项目占地113.8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吸纳就业人数500人。加快园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局规划未来招商企业空间布局,专业化培训园区助企管理人才团队,打造具有区域带动力、专业示范力、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2)加大培育消杀机器人产业。以培育布科思机器人为切入点,大力拓展本土消杀机器人产业规模,开展机器人关节模块化、控制集成化、系统标准化技术攻关,积极研发和生产消杀机器人新产品,提升消杀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工作场景、智能处理和响应速度,提高消杀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便捷性、兼容性。加快推进布科思机器人异地技改项目,全方位提升入园移植指导服务,力争2023年年底前竣工搬迁完毕开始投产。加大校企合作创新引流力度,以布科思三门峡研究院和北京自主研发中心为基础,孵化本地消杀机器人生产集群。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2.招商引资,扩大凝聚特色产业集群

  (1)发展高精度焊接机器人。联合传统装备制造重点企业,面向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开发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加强与省内及国内科研院校交流合作,研发引进焊缝快速建模、电弧实时跟踪等技术,设计焊接工程应用数据库及专家系统软件,开发柔性化、智能化等全系列焊接机器人和适用特种材料、特殊环境的高精度专用焊接机器人。突破高精高效校准与测量、作业规划、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效智能喷涂机器人。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2)发展高品质服务机器人。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校,加快环境感知、地图构建、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研发用于讲解导引、餐饮、配送、代步、消毒等公共服务机器人产品。加大配送等商用机器人和烹饪等家用机器人推广力度,探索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创新,积极推动服务型机器人融入酒店、餐厅、商超、社区、家庭、景区等服务场景,满足商业、社区和文旅消费体验智慧化升级需求。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3)发展高技术康养机器人。联合本地综合性医院及康复中心共建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面向智慧医院、健康养老等建设需求,拓展咨询服务、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等机器人应用场景。面向智慧养老需求,开展智慧养老技术试点和示范,加快推动残障辅助、康复训练、情感陪护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校,加快推动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柔顺自适应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新技术研发,加快医疗康复机器人和养老助残机器人投产上市。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4)发展高可靠特种机器人。以天康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本地矿山、消防、应急等特殊应用场景企业及部门提升整体安全治理能力。面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需求,加大特种机器人在安全生产场景、民爆行业场景、社会安全场景和危险环境场景的应用推广,创新空间、水下、深地等极限环境场景应用。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四)轴承产业链

  1.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豫西轴承紧定套改建项目,改建1个标准厂房和4条圆螺母桁架自动化生产线,采用桁架机械手自动装夹,大幅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24小时连续不停机工作。发展高品质、高性能的轴承产品,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合作和转化将其应用到轴承产业链中。

  责任单位: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2.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

  推进豫西轴承附件厂年产50万套紧定套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华诚机械年产100万套轴承紧定套生产线项目建设,通过对现有4000平方米厂房、设备及配套设施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引进先进工艺、采购自动化设备,建设一条轴承紧定套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轴承退卸套、涨套等,达到年产100万套轴承紧定套、年产5000套中大型号紧定套产品能力。

  责任单位: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

  3.推动企业新厂建设和搬迁,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推进豫西轴承附件厂新厂建设项目,到2024年投入生产运营;推动华诚机械扩大产能新厂搬迁项目,实现轴承紧定套年增产50万套,创收200万元,到2024年完成搬迁。

  责任单位: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4.应用绿色材料,研发绿色产品

  推动豫西轴承、豫西轴承附件厂、华诚机械等生产企业在轴承制造过程中,通过应用节能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多使用环保、可再生材料,从产品设计、研发到生产各环节阶段,充分考虑产品环保性,丰富绿色产品线,在清洗紧定套产品过程中,使用高压喷淋清洗机用水清洗代替人工煤油清洗,实现制造过程中的环保发展。

  责任单位: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五)机械加工产业链

  1.打造矿山、轨道装备产业基地

  依托中车重装、永翔工贸、金马重机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煤矿装备、成套化煤矿井下综采设备,重点发展液压支架,研发其他煤炭综采装备、煤矿设备再制造技术,建成煤矿机械制造、再制造维修、技术服务和物流基地。充分利用中车集团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轨道交通配件,围绕整车修造需求,强化监控系统以及综合供电自动化系统等关键配套,以中车重装为核心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系统、基础零部件协同发展,在现有结构件产品基础上向装配、机加、不锈钢焊接产品延伸,深度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品,打造具备技术核心价值的支柱性产业,拉长轨道交通装备服务链条。

  责任单位:义马市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务局

  2.大力发展压力容器、干燥机装备产业

  依托化工机械、宏基机械、百得干燥、昊博化工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技术要求高、市场潜力大的压力容器、干燥机、制碱塔、输送机、提升机等系列产品,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等多方面形成配合和互补。

  针对材料供应环节,积极拓展上游产业链供货商,围绕钢板、换热管、锻件、焊接材料、减速机、电机等关键材料及动力设备,加强与舞钢市跃翔工贸有限公司、上海帝圣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供应商合作。针对制造环节,严格执行标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努力开拓市场,争取与国内大型化工企业进行深化合作。

  责任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陕州区、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务局

  3.加速推进超大型弧门、超大型起重设备建设

  依托新华水工等骨干企业,推进发展水工金属结构包括超大型弧门、超大型平门、超大型拦污栅、超大型门式起重机等装备;围绕优势产品如冲压水封弧门、三支臂弧门扩大生产产能,增加市场占有率,带动上下游集聚发展。加速推进新华水工整体搬迁项目,突出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特点,强化产品研发设计、关键工序加工、现代制造业服务及供应链协同能力,实现传统水工闸门、启闭机的智能化升级,力争打造依托水利水电行业,以产品研发设计、绿色高端制造、现代制造业服务、工程总承包等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企业。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务局

  4.打造中高档数控车床、铝锭连续铸造机等优势产品

  依托豫西机床、上阳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聚焦发展关键基础部件、专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三大领域,加快突破高性能数控系统装置、伺服驱动装置、高可靠性功能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面向汽车等领域的高档产品。加速推进豫西机床重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项目、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装置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巩固提升专用机床竞争优势,扩大中高端通用机床规模,稳步提升在省内、国内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

  依托三星智能等重点企业,推进三星智能自动捞渣机器人、自动打捆机器人、自动控流技术在铝锭连续铸造机上的应用项目建设,到2025年完成年产200万套吸铝管防堵塞和年产300套预焙阳极加热设备项目,打造铝锭连续铸造机等液态金属成型设备。加强和中南大学、东北大学、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中大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合力攻坚,推进与加拿大奥图特公司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突破全自动控制技术、新型模具成型技术、大吨位液态金属成型等技术瓶颈,拓展国际市场,到2025年产值实现3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先进装备产业链推进专班,定期开展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金融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瞄准先进装备市场,加强产业基础研究,依托各装备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掌握关键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生产技术人员积极性,积极承担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攻关、设备改造、工装和辅材改进、产品应用研究等技术难题,助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科技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三)强化产业招商。针对各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引进配套供应链企业,与我市装备企业现有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加强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建立先进装备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创新、实施兼并重组、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先进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各细分产业市场主体,推动骏通公司、中车重装向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五)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围绕先进装备产业链企业开展产融对接,打造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满足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鼓励骏通车辆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持续完善提升“1+8”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从成果转化、薪酬激励、项目落地、融资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优质服务,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实施“双十”企业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奖励政策,落实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金融局

  附件:三门峡市先进装备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先进装备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冯 勇(市政协副主席)

  副链长: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杨宝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姜德华(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谢贵强(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张建康(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樊卫星(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陶小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潘建锋(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周晔(河南中车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张增群(三门峡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赵渊(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谢伟林(河南布科思机器人有限公司),宋启刚(河南省豫西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赵双喜(三门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邓玉海(三门峡新华水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王伟(三门峡三星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张礼(三门峡豫西机床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培育壮大和提升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产业现状。本行动方案所指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清洁能源(风能和光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1.新能源电池产业。目前三门峡市拥有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等制造业产业链条,但缺少动力电池电解液、电池结构件及新能源整装动力电池等相关配套产业,充换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宝鑫电子年产4.5—105微米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4万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产品实现批量生产,4微米极薄锂电铜箔打破了日韩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烽坤新材料从事石墨制品、电池负极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年产3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原辅材料为石墨粒、石墨粉、针状焦、低灰低硫焦、液体沥青,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航空航天、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产品为非金属材料,耐高温、耐腐蚀、导电性高、可塑性强、组织均匀、碳含量99.99%,主要用于军工、航天、医疗、新能源等特殊用途。2022年生产特种石墨1.6万吨,工业总产值1.38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产值7744.69万元,生产石墨8000吨。

  普德新能源年产1000万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项目处于试生产阶段,已申请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主要研发方向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及单体容量提升等领域。

  德道新能源主要产品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芯以及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广泛用于电动交通工具的储电电源等领域。

  2.新型储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储能设备制造、储能系统建设、储能核心场景应用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市储能产业链,主要为电化学储能产业,上游主要为材料设备供应及能源供应,材料供应主要为电池材料,能源供应主要为光伏及风电产业。中游为储能系统集成商和储能系统安装商,下游主要为分布式电源(微电网)、中小企业运营、移动电源充电等不同的核心应用场景。

  易事特主要生产储能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设备、光储充一体化设备等,其5G+科创园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目前申请知识产权32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完成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3项。入选河南省新兴产业链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清单,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0万元。

  宝武清洁能源建设11.03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厂1座,扩建110千伏天鹅变电站,新增110千伏出线1回,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3.28亿千瓦时。

  3.清洁能源产业。全市清洁能源发电企业48家(其中风电39家、地面集中式光伏站9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仅河南银河新能源有限公司1家。2022年我市风电装机203.8万千瓦,主要有大唐集团12座(77.6万千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8座(44.45万千瓦)、国电集团3座(12.2万千瓦)、华能集团2座(15万千瓦)。

  银河新能源主要生产风电基装塔筒,是中原地区风电塔筒制造的骨干企业,全国共建设五个生产基地,年产风电塔筒1200余套。

  4.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础。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一期2020年建成投产;2021年和中国重汽联合研发的插电式增程混合动轻卡冷藏车开始在国内部分城市挂牌上市销售。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主要有戴卡轮毂、电驱科技、卓越线束、华晶玻璃等企业,目前产业协同配套发展有序推进。

  (二)发展目标。

  新能源电池产业基本形成。到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锂电铜箔、隔膜成体系生产材料及整装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

  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新型储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以新型储能为媒介,推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储能产业双向互动。试点开展一批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以应用示范促进综合能源服务跨越式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初步形成现代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供销体系更加完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依托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引进一批风机、叶片、光伏组件、水泵、电缆等上下游企业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抓好投资10亿元银河新能源风电基桩设备,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实现能源消费绿色化、传统能源清洁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锐意泰克发展进一步巩固,自主研发新车型实现新突破。零部件配套产品形成多样、完善、结构发展合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零部件属地化配套率大幅提升,产业总产值达20亿元。全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布局持续优化,智能化、信息化运营体系基本建成;充换电设施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便利性显著提升,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100座以上、各类充电桩5000个以上。

  (三)发展布局。坚持区域汇聚、主体集中原则,以渑池县、义马市、灵宝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域,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零部件与整装系统等领域研发制造,加快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产业链形成规模领先、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骨干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建成引领省内外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完善提升行动

  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和强链,聚焦重点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正极材料。结合我市锂矿原材料,依托河南光宇矿业加快引进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重点打造以卢氏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重点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负极材料。依托宝鑫电子、华鑫铜箔、万贯实业、嘉贝新材料、烽坤新材料,加快发展人造石墨、锂电、超薄电解铜箔等负极材料及产品,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集群。宝鑫电子超薄4—70微米锂电铜箔、烽坤新材料年产3万吨锂电负极、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负极材料加快扩大发展规模化。鼓励相关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生产新能源电池用铜箔,继续支持现有铜箔制造企业扩产达产。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灵宝市、渑池县政府

  3.隔膜。结合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围绕河南天工膜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产品扩大产能,大力发展纳米微孔隔膜及陶瓷涂覆隔膜,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高安全涂覆隔膜技术攻关及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义马市政府

  4.电解液。依托重点煤化工企业,支持义马市、陕州区引进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添加剂等电解液基础材料生产和制备项目,扩大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5.铝箔和铝塑膜。打造陕州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铝箔生产基地,鼓励相关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生产电池用铝箔、铝塑膜。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6.电芯和电池。充分发挥前端材料优势,支持普德新能源、德道电子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重点推进豫能供应链年产一亿对锂电池极片项目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锂电池配套产业链,做大锂电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政府

  7.动力电池组装。依托德道新能源发展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在充分吸收、消化先进锂离子电池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新能源电池配套材料资源,大力开发研制生产动力电池,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等系列产品。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政府

  8.其他材料。依托光宇矿业、志存新材料加快推进卢氏县锂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补齐我市锂电材料短板,合理布局碳酸锂生产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引入补锂剂、导电剂、电池结构件、包覆材料等细分领域原(辅)料生产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卢氏县、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政府

  9.电池回收利用。支持经济开发区探索建设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引进培育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鼓励电池生产企业在产品前端设计增加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健全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1.稳妥推进储能多元化示范。以易事特为依托,结合源、网、荷、储不同需求探索储能多元化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推动易事特企业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锂电PACK线及储能装备产业化等项目落地运行,降低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扩大商业化规模应用,引导易事特、宝武清能等企业向多元化储能发展,注重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储氢、储热以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加快长时储能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促进多元化储能技术逐步进入商业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政府

  2.增强新型储能产业链配套。依托易事特新型储能产业,积极引进新型储能上游企业,围绕电池材料、控制器、电子元件、设备外壳、零部件等上游环节进行重点招商引进,解决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进口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结合易事特公司产业链供需,积极开展协同对接,促进灵宝华鑫铜箔、金源朝辉铜业等铜箔生产企业,鸿宇电子、宝鑫电子等覆铜板生产企业,陕州区、湖滨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10余家企业协同配套易事特供需产业链,有效推动易事特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积极进行新型储能产业延链。在产业链下游环节,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和商业开发新模式,加快宝武清能新型储能设备建设运营,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有效发展,加快绿色供电园区150兆瓦风电项目有序建设,加强易事特、天鹅电力等企业的充分合作,推动增量配电服务试点改革,推动企业优化发展。促成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加大对高耗能企业用电的应用推广,建立微电网及电网端线上交易,以“源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模式,巩固壮大现有产业,努力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协同性,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效应。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4.大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研究。紧跟市场需求,对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际、国内新型储能龙头企业,从储能系统设计、集成、建设等方面引进储能设备领域高新技术,拓宽市场份额。依托易事特、宝武清能三门峡市产业研究平台、三门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市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易事特西安研发中心自主研发制造的1500VlntelLi(智能编程环境)智能化组串式储能产品落地,实现储能产品电池单簇管理、三级消防、智能核容以及大电网的强适应性等优势推进。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政府

  5.规范建立新型储能安全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订,进一步完善优化储能项目全过程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储能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储能设备应用标准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统筹衔接,以易事特新型储能产业链为基准,建立健全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湖滨区政府

  (三)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推广应用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有序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积极推进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结合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建设光伏电站。加快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性能优化,扩大风力发电适用区域,提高风电机组发电效率,实现与光伏、风电的优势互补,提升清洁能源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开展复合式光伏项目开发,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铝土矿坑、荒山等,谋划建设一批平价上网光伏基地项目。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光伏+农业”开发模式,推动太阳能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带动地方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2.有序推动新型风电开发。优化风电开发布局,规范风电项目建设管理,统筹谋划电力外送通道,积极推动本地消纳利用与外送并举,在具备条件地区按照“成片化、基地化、集约化”原则,统筹推进已核准存量风电项目建设并网,新建项目优先支持通过源网荷储、火电灵活性改造、配置储能等,按照“市场化并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70万千瓦左右,配套新增储能20万千瓦左右。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灵宝市、湖滨区、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政府

  (四)提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水平

  1.新能源商务车。依托锐意泰克加大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加快推进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及混合动力柴油轻卡项目进展。推动与关联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提升锐意泰克商用车新产品项目研发水平,着力突破智能汽车网联化、智能驾驶、智慧交通等技术瓶颈,加快实现智能汽车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湖滨区政府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依托戴卡轮毂、卓越线束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低压铸造水冷铝合金轮毂产品、高端铸旋铝合金轮毂等产品优势,联合整车企业提升零部件与整车匹配性,积极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华晶玻璃、豫立能源等扩大汽车高端产品规模和提升供给能力,重点推进宝一讯电子年产2000万件汽车五金配件项目建设。引导中科芯围绕芯片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完成汽车电子领域自主BMSAFE(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池管理模拟)芯片、电源模块、驱动、存储等产品的开发量产。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重大项目,协助与省内外大型整车企业开展对接。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企业培育。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等,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强筋壮骨”,强化优势链条领先地位。加大新能源产业链缺失环节招商力度,完善产业链中芯片、操作系统、智能中控等弱势节点。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围绕动力系统、常规部件等进行延链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

  (二)强化政策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新能源企业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围绕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产融对接,打造融资服务绿色通道。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企业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实首台(套)补偿政策。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有效满足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鼓励重点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建立新能源产业重点人才清单、人才库,统筹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发挥“1+8”人才政策体系作用。

  (三)突出项目带动。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强化项目引领。深化开放合作,密切跟踪投资动向和布局需求,大力开展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对产业链强链补链、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场景等领域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争取早签约、早开工、早达产。

  (四)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专班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精准服务企业。对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实行领导干部包联服务全覆盖,围绕技术改造、研发覆盖、上市培育、数字赋能、扩大投资等,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畅通新能源企业与地方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长效化沟通机制。

  附件:三门峡市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链 长:万战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链长:周长青(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魏 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杨宝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姜德华(市科技局副局长)

      谢贵强(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吕良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宇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屈玉春(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马希伟(市投资集团副总经理)

      邹 鹏(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樊卫星(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陶小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万祖岩(易事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王跃(河南天工膜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冯永潘(河南德道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吴志庭(河南豫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王旭亮(河南康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周鸿斌(河南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靖新(锐意泰克〔三门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侯晓瑞(中科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李会东(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白忠波(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乔文明(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崔新庆(河南银河新能源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培育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链规模能级和现代化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目标,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产业链配套体系,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加快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注入新动能。

  (二)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包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现有29家,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81.6亿元,实现利润8.5亿元。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上、中游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上游有华鑫铜箔、金渠银通、承明光电等11家企业,主要生产5G用铜箔、银粉、半导体等电子信息原材料,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76.5亿元,实现利润8.1亿元;产业链中游主要有中科芯、康耀电子、宝一讯电子等14家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封装测试、芯片研发,生产电子元器件、ITO导电玻璃、锂离子电池等,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实现利润1196万元。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有崤云公司、环宇博创等4家企业,主要从事政务、工业、教育平台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服务,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实现利润2841万元。

  (三)发展目标

  依托我市丰富的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原料、材料优势,围绕“一图谱六清单”,实施产业链招商,提质升级现有产业链企业规模,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持续增强,5G用银粉、电子元器件、导电膜玻璃等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软件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3年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规模达到85亿元;到2024年年底,产业链规模达到90亿元;到2025年年底,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强基固本,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优势

  1.推进电子信息原材料企业高端化发展。发挥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原材料优势,重点支持铜箔、银粉、半导体原材料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承明光电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等进行战略合作,研发、孵化光电半导体(原)新材料,创建国家级或国防光电半导体材料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探索4—6寸衬底光电半导体产业化等高端光电应用领域。支持金渠银通建设粉体工程材料研发中心,开展关于金属粉体和电子浆料等新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引导鸿宇电子加大特殊规格电解铜箔及压延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力度,扩大最新研发的国产超薄及压延铜箔产品生产规模,强化与下游FPC(挠性电路板)、手机终端等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挠性覆铜板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支持宝鑫电子研发超薄高抗拉铜箔、华鑫铜箔研发生产表面粗糙度低且具有良好抗剥离强度的电解铜箔、金源朝辉研发生产高挠曲压延铜箔和合金压延铜箔等,做大做强“中国铜箔谷”。加快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卢氏县玉圣硅业、新能硅业建设国内一流的先进石英加工产线,积极发展多晶硅、硅片等产品,为我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提供配套石英制品。到2025年,金渠银通攻破100纳米以下银粉后处理工艺,华鑫铜箔5G用高频高速电解铜箔实现年产8000吨满负荷生产,鸿宇电子国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原材料产业规模达90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灵宝市、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培育壮大电子元器件及新型显示企业。依托宝一讯电子、康耀电子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子连接器、导电薄膜等产品。支持宝一讯电子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研发生产二、三极管和存储器等主动电子元器件,加快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车连接组件产业化能力,重点推进年产2.6亿件电子连接器及2000万件汽车五金配件项目建设。支持康耀电子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提升ITO导电玻璃产量,布局先进工艺显示面板生产线;2025年攻破多层膜系结构增透减反或滤光的功能性光学膜工艺,开展医疗、航空、通讯、军事等特殊领域的电磁屏蔽玻璃研发生产。谋划引进“视爵光旭”项目,鼓励湖滨区国资公司入股深圳视爵光旭电子有限公司,在我市布局LED大视频设备生产线。到2025年,电子元器件及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到1亿元。

  责任单位:渑池县、灵宝市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三门峡市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搭建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应用验证平台和科教融合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科研力量,开展辐照加固高速功率驱动器系列产品研制、高可靠性抗辐照固态存储硬盘等项目研究,逐步建成市、省和国家级实验室。持续跟踪特种工艺需求,研发高性能、高品质宇航特种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芯片及配套产品,实现从芯片设计到封装和电路板布局整个流程工艺新突破。引导中科芯围绕芯片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完成汽车电子领域自主BMSAFE(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池管理模拟)芯片、电源模块、驱动、存储等产品的开发量产。依托中科芯、中科微测等企业,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一体化发展,逐步构建完善“芯片设计—硅片材料和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备—终端设备”产业链条。2024年,启动中科芯二期(年产高可靠集成电路产品3万只)项目建设。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取得10个以上知识产权储备,建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服务创新平台;中科微测成为我国高可靠电子元器件封测领域的龙头企业,中科芯完成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规模达到5亿元。

  责任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金融局

  4.扩大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鼓励义马市、渑池县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着力提高智能终端用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提升普德锂电产业园国内影响力。引导普德新能源、德道新能源等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展新型高能量、高容量锂电池研发制造。到2024年,完成天工膜材智能化仓储中心项目建设,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储存环境,实现隔膜物流生产力最优化。重点推进河南豫能供应链有限公司年产一亿对锂电池极片项目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大锂电产业规模。到2025年,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达到1亿元。

  责任单位:义马市、渑池县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二)提质增效,激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

  1.提升软件企业发展质效。依托崤云公司、环宇博创、润臻科技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适应平台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的软件工程方法、工具和环境,研发智能云平台系统,发展云原生产品,提升“互联网+”综合集成应用水平。支持崤云公司加快发展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平台的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在线运营服务,重点推进崤云公司数据中台(一期)服务项目投产,到2025年实现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重点支持环宇博创业务管理职能职责PAAS平台、智慧车间数据云平台系统和环宇博创电子铜箔智慧工厂信息化平台赋能我市工业企业,2025年前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在郑州设立营销中心。支持润臻科技予汇清智慧生态服务平台、智能充电桩生态服务平台、智慧校园动态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大脑平台赋能智慧城市发展,重点推进润臻科技智能充电桩、智慧学校、智慧社区等项目建设,推广智慧大脑平台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加快中云科技三门峡互联网产业园建设,培育面向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云硕科技云上仓储落地我市。加强“首版次”软件产品培育力度,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软件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到2025年,全市软件产业规模达2亿元。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2.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双千兆”网络协同工程建设,在打造“双千兆”城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村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持续开展固定宽带用户免费提速,进一步提升高速率宽带用户占比。深入开展IPv6升级改造,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布局数据和计算基础设施,充分挖掘三门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资源,不断提高存量数据中心利用率,增强数据传输、计算、存储等能力。统筹推进5G基站和室分系统建设,促进基站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到2023年年底,全市5G基站达到4000个以上;到2024年年底,达到4700个以上;到2025年年底,达到5500个以上,5G网络实现乡镇及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工业、农业、医疗、教育、文旅等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大力推动5G在工业、农业、交通、医疗健康、城市治理、教育、文化旅游、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以5G网络建设带动场景应用,以场景应用推进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易事特5G+科创园、市外国语高级中学5G+智慧教育、函谷关数字化展示等项目建设,谋划一批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到2023年年底,全市累计实施5G项目200个以上;到2024年年底累计实施250个以上;到2025年年底累计实施300个。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政务和大数据局、通管办,各基础电信运营公司

  3.强化数据资源管理与分发。对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7研究所,落地实施27所承建的地月电磁空间多模态观测系统项目,共建空天数据要素市场城市试点,落实“1+1+N”总体思路共建空天数据要素市场,联合27所争创全国首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市级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黄河生态廊道空天信息走廊示范工程,分阶段开展行业多场景应用,释放空天数据应用价值。到2025年,空天信息融通带动三门峡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树立河南省乃至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三门峡样板”。

  责任单位:湖滨区、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延链补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集群化发展

  1.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支持承明光电继续研发光电半导体材料研发孵化项目,以扩建MO源为主线,延伸光电半导体产业链条,到2025年实现光电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康耀电子、宝一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游企业聚焦光电光学、光电元器件等领域,瞄准高端液晶显示用产品、智能网联汽车连接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等方向,开发生产重大标志性新产品。支持鸿宇电子引进涂布工艺生产线,打破挠性覆铜板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挠性覆铜板产品附加值。鼓励灵宝市、渑池县电子信息企业依托丰富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原材料,引进布局被动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开发耦合器、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产品,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关键环提升。

  责任单位:渑池县、灵宝市政府,市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快引进培育配套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谋划引进重点项目,延伸优化产业链条。对标产业链图谱,用好灵宝市高档铜箔生产优势,引进布局电路板生产企业。利用卢氏县丰富的高端石英砂优势,引进硅片生产企业,布局生产单晶硅、多晶硅,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上游原材料。积极与视源电子、云洲智能、航丰智能等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对接,引进一批电子终端及服务器生产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向下游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终端的全链条集聚发展,实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水平全面提升。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转型和融合应用发展。鼓励我市软件企业发展支撑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解决方案,研发细分工业领域智能硬件轻量级操作系统、智能成套装备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等,支持小程序、快应用等新型轻量化平台发展,提升上游基础软件实力。引进用友、360、中兴等知名软件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应用软件开发水平。鼓励崤云公司提升安全服务能力,拓展信息安全咨询、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建设等领域,为我市工业企业网络安全提供服务。加强与信通院、海尔卡奥斯、上电智联、国机互联等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合作,拓展开发工业、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软件产品,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软件产品在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社区等领域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应用场景,助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单位:湖滨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三门峡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各相关单位和县(市、区)明确责任分工、协同配合,制定任务台账并动态调整,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持续实施“三大改造”。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提质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实施“三大改造”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支持企业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项目、5G全连接工厂、绿色工厂等,鼓励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围绕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开展新一轮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规模的改造提升,推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政策资金扶持。统筹市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类标杆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落地。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遴选一批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发展实际,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等政策措施。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金融局,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人才列入全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软件类企业引育开发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应用工程师。畅通与国内外人才对接渠道,加快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鼓励用人单位为其配置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鼓励采用兼职、短期聘用、定期服务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信息技术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作用,培养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落实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组织参加电子信息相关领域高端论坛、产业宣讲、外出考察等,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战略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推广应用中心落户我市。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灵宝市、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附件:三门峡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王松钊(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副链长:李宝松(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薛付立(市政务和大数据局三级调研员)

      姚旭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雷清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吴秀梅(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吉建辉(市教育局总督学)

      吴 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梁国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杨海英(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赵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陈士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张建康(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陶小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侯晓瑞(中科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王跃(河南天工膜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冯永潘(河南德道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吴志庭(河南豫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黎宇(河南康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巴能伟(河南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会东(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白忠波(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邵松才(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刘卫东(灵宝鸿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侯方明(灵宝市宝一讯电子有限公司),庞鉴(河南金渠银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闫成玮(河南环宇博创科技有限公司),杜克强(三门峡云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创业(三门峡崤云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王路璐(三门峡中科微测科技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进一步夯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培育再造生物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生产能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链式融合为主要方式,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十四五”末期,全市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制造模式方面不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到2023年和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0亿元和2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规模分别达到50亿元和80亿元。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形成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支撑、产业链条较完善、特色优势突出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一)提升产业链主体规模。做大做优生物医药企业。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促进快速成长。以打造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为牵引,遴选出一批“关键节点”企业。强化市、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培育,开展针对性扶持,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提升产业链主体能级。推进各类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升规纳统、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企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头部企业,承接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协同配套项目,对具有技术突破性、全局带动性的项目重点支持,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产业链主体合力。立足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优势,依托中游企业,瞄准下游市场需求空间,坚持上中下游联动,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围绕技术创新突破、产品迭代升级,系统梳理企业改造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商、平台和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智能化全链式改造提升。

  三、主攻方向

  (一)做大化学医药产业

  1.做大化学医药终端产品。依托赛诺维制药、豫西制药等企业,发展扎来普隆分散片、氯雷他定片、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片(Ⅱ)、格列齐特片(Ⅱ)、盐酸纳米芬注射液等重点产品。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加大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增加化学医药产品新品种,将化学医药产业发展成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推动赛诺维制药异地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到2025年,化学医药终端产品产值实现2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灵宝市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2.做大特色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加大对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支持力度,依托遂成生物、金河生物、羲和化工、昌腾新药业等重点企业,壮大吖啶酮乙酸、胶体果胶铋、甲基多巴、本芴醇、3-甲基-4-硝基苯甲酸、瑞巴派特等产品生产规模,加大与国内外研发机构、优势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工艺技术,壮大产业规模,深耕医药原料药的研发并逐步向合成药延伸。依托遂成生物与郑州总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医药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等技术攻关。重点推进金河生物年产1250吨原料药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和立达化工帕布昔利布医药中间体项目进度,实现批量化生产。谋划羲和化工年产3000吨抗肿瘤药物及高端医药农药中间体项目。到2025年,全市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规模超过20亿元。

  责任单位:陕州区、义马市、湖滨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3.推动仿制药发展。鼓励赛诺维制药等医药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市场前景较好、竞争力强、具有一定门槛的仿制药品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赛诺维制药提高现有仿制药氯雷他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提前布局开发专利即将到期的化学药大品种,实现在国内销售。2024年年底前,加快推进赛诺维制药一孚芸项目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到2025年,实现2个仿制药产品的投产,产值达1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4.提速开发创新药。依托赛诺维制药等龙头企业,加强与四川抗菌素研究所、中帅医药、合肥创新医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大生物技术创新研究,合作开发阿齐沙坦酯、枫廖肠胃康颗粒项目。推进卫士药业生物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白藜芦醇、茶氨酸等原料药和营养补充剂,以及玻尿酸、滴眼液等产品早日投产。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实现5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卫生健康委

  (二)做大中医药产业

  1.打造“两中心四基地”建设。依托卢氏连翘、渑池丹参、渑池柴胡、灵宝杜仲等种植示范区,打造植物抗生素研发及制造一体化中心。打造三门峡中药材交易中心,助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加强与华为、宜致等医药流通企业合作,支持卢氏县、渑池县、灵宝市等中药材仓储配送。发展药食同源加工产品,持续推进卢氏县以连翘为主的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渑池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灵宝市朱阳镇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湖滨区中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项目建设。2023年和2024年,全市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97万亩和103万亩,2025年年底达到110万亩。

  责任单位:卢氏县、渑池县、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2.推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依托赛诺维制药、乐氏同仁、广宇生物制药、复寿堂药业等重点企业,提升中成药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工艺优化与临床应用。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道地药材、特色中药材配方颗粒标准,围绕中药饮片,挖掘和传承道地中药炮制工艺,提升饮片加工水平,配合企业进一步实施中药饮片开发产业化项目。2024年,推进乐氏同仁全面复产达产、复寿堂药业中药提取浓缩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到2025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卢氏县、义马市、渑池县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医保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

  3.填补中兽药领域空白。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植物源类饲料添加剂和兽用抗菌药。鼓励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型进入中兽药领域,进一步加强植物源抗生素在中兽药产品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推动哈三联灵宝生物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

  责任单位:灵宝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新业态

  结合中医药文化和康养旅游,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品牌,发展康养旅游项目。以康养需求为导向,探索“中医药+药膳美食+健康养生”等新模式,依托卢氏连翘文旅康养活动、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拟开发的大健康产业等项目,力争建设一批中医药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单位和休闲养生养老基地,打造具有三门峡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卢氏县、渑池县、灵宝市、湖滨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四、重要举措

  (一)提升产业链水平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内、省内生物医药发展方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现代化企业改造、中医药发展、临床制剂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

  2.深化“三化”改造。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层次,形成更高附加值产业链。完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不低于全省目标值。推动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融合,单位产品平均能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5年,累计实施医药企业“三化”改造项目10项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3.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遴选赛诺维制药、广宇生物制药等一批重点企业,强化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分包服务,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集聚效应。到2025年,力争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以上,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5亿元企业1家。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二)建强创新链

  1.加快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落实以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有特色研究、有典型经验、有考核评价、有研发成效“八有”企业建设要求,建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帮扶促进机制,推动研发活动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

  2.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汇集中原学者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聚焦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医药产业交叉融合等热点方向,开展医药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到2025年,组织实施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临床重大需求确定2个左右研究方向,积极组织申报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

  3.支持临床医学研究平台建设。以三门峡市心血管、儿童、癌症、脑病中医诊疗、康复中医诊疗5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牵引,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推进三门峡市临床医学研究平台建设,整体提升我市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局

  (三)重构供应链

  1.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重点依托经济开发区,卢氏县、陕州区、湖滨区等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引导赛诺维制药、广宇生物制药、桐君堂、中康饮片等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做好生物医药产业推介,宣传企业优势产品,推介重点招商项目,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2.强化头部品牌培育营销。梳理我市创新名优产品,建立生物医药创新名优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借鉴先进地区推广营销经验,加强赛诺维制药的消栓肠溶胶囊、广宇生物制药的冬凌草片、玉皇山制药的雄黄粉、复寿堂药业的夜宁口服液、寿化山的免手洗消毒凝胶等重点知名品牌培育宣传,强化重点企业优势产品推广营销。支持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对优势产品开展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本土产品知名度,丰富产品应用场景。到2025年,培育1个年销售额超4亿元以上的产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强对头部创新产品应用支撑。畅通头部产品挂网绿色通道,结合省挂网政策,协助企业规范材料申报挂网。积极推荐创新药进入国家、省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国家、省医保药品目录内创新药在医疗机构落地使用,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以“应配尽配”原则尽快纳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实行预算单列,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

  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4.确保产业供应链安全。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动对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型“链主企业”和具有“独门绝技”的配套企业,全力做好重点生物医药产品进口替代,加快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严格重要领域项目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资格准入,全力保障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四)畅通要素链

  1.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培养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来峡创新创业。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担任特聘教授或特聘研究员。柔性引进中原学者、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等同级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

  2.优化融资服务。积极对接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稳步增加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扩大“科技贷”“专精特新贷”规模,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鼓励金融机构采取下调利率、减免服务收费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到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进行注册,通过平台发布融资需求,线上线下联动,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

  责任单位:市金融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

  3.强化基本要素支撑。制定产业链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清单,积极保障项目用地。加强产业链煤、电、气等基础要素保障,加快建设与产业链适配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大能耗指标和环境指标保障力度,清理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保障产业链项目布局需求。动态更新重点企业“白名单”,分领域、分链条建立差异化管控机制,优化环保执法监管方式,确保上下游企业协同生产经营,为产业链发展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优化制度链

  1.建立服务机制。积极和上级部门对接,建立和完善服务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工作机制。服务协助企业做好新药审批事项,以及创新药、仿制药的注册检验检测事项的上报工作。积极对接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中心河南分中心维权援助专家库,支持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争端。协助企业申请国外注册认证,指导我市研发生产的创新药通过FDA、PMDA、WHO等国际机构符合性检查,在国外相关市场实现销售。推动落实药品数据保护制度。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2.建立精准招商机制。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编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到2024年,加强核心环节以及上中下游产业环节的主体招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5年,建立商协会、校友会等社会组织服务网络,推动我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商协会、校友会、投融资机构的合作,开展精准招商。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常态化“三医联动”。畅通医药、医疗、医保三方沟通渠道,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龙头企业调查研究,掌握生产、科研、流通、应用等实际情况,实现供需对接。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成立三门峡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协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市卫生健康委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定期开展调度会商,确保培育方案落实落细。

  (二)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统筹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发展改革等部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项目、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支持力度,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支持,用好用足各项支持政策。

  (三)强化监督管理考核。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实施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督促督办机制,定期对整体工作进行督导,对重点事项挂牌督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三门峡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李发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链长:张建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刘力宁(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郭喜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张 燕(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吴秀梅(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吉建辉(市教育局总督学)

      姜德华(市科技局副局长)

      程明波(市财政局副局长)

      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张建兰(市医保局二级调研员)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周松坤(市林业局副局长)

      苗泉清(市市场监管局二级高级主办)

      梁宗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席国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王 虹(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张 磊(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 瑜(市人大调研室秘书科副科长)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郝建民(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王明艳(三门峡广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孙武强(复寿堂药业河南省有限公司),李华炳(乐氏同仁三门峡制药有限公司),孙仙鹏(三门峡玉皇山制药有限公司),吴彦明(卢氏县中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程志超(河南桐君堂道地药材有限公司),韩亚娟(中赛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刘平治(遂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先泰(河南金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刘彬(河南羲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李秀平(卢氏连翘种植示范区),张建峰(渑池丹参种植示范区),韩军民(渑池柴胡种植示范区),罗云霄(灵宝杜仲种植示范区),贺建辉(三门峡奥科化工有限公司),张绍基(三门峡昌腾新药业有限公司),汪来战(豫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提升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预制菜等升级行动,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发展烘焙行业、振兴奶业,构建完备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生态,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二)发展现状

  2022年,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绿色食品企业46家,同比增长41.7%,主要产品涵盖果汁饮品、烘焙食品、肉食品加工、休闲食品四大系列,包括果汁饮料、屠宰及肉类加工、糕点、方便食品、乳制品、罐头、调味品、发酵制品、保健食品、脱水食品、休闲食品、枣汁饮料、果酒等产品大类和品种,培育了牡仙牡丹、三味奇、源丰果业、汇多滋、昌盛食用菌、华阳食品、天宝生物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2022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税务收入0.57亿元,同比增长28.3%。

  (三)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食品工业特点和优势,重点培育屠宰及肉类加工、焙烤食品、乳制品等6条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2条省级以上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2025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70家,绿色食品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二、主攻方向

  (一)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动三隆乳业搬迁、设备升级改造;支持万和餐饮建立源头生产基地,延长企业产业链;支持金海生物香菇多糖多肽提取建设项目。

  (二)支持企业创新创造。引导食品企业开展对标提升工作,支持企业实施以设备升级、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提质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改造”,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鼓励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加大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支持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

  (三)实施品牌战略。充分挖掘我市“三品一标”、绿色食品和优势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优势,深挖产品价值,坚持品牌培育,严格质量管控,带动链上企业全面升级。引导食品产业链上企业加强一致性管理、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健全食品产业质量控制和可查追溯机制,推行质量管理、过程管控、精益控制等质量保障体系,引导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指导企业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三、重点任务

  (一)屠宰及肉类加工产业链

  1.强化现代化畜禽养殖厂建设。稳定生猪产能,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装备化水平,加快实施渑池县、灵宝市2个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卢氏祖代种猪场项目,2025年全市生猪出栏达到300万头。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壮大母畜种群数量,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渑池县、卢氏县、陕州区养牛大县和陕州区肉羊大县建设,实施灵宝市现代畜牧业产业园等项目,2025年全市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50万只左右。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建强肉类屠宰厂。支持万和餐饮投资1.35亿建设生猪、牛、羊和家禽屠宰线各1条,打造全市首家全品类屠宰肉联加工厂;积极推动放心食品二期项目建设,建设年1.5万头活牛屠宰线、年18万只活羊屠宰线各一条并配套相应附属设施。2025年,全市具备年屠宰300万头生猪、3万头牛、30万只羊、500万只家禽规模。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延长肉类加工产业链条。依托顺顺发在生猪屠宰的基础上,从冷冻猪肉、高温肉制品、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支持三门峡市众诚食品、放心食品做强生猪屠宰的基础上,研发冷鲜肉保鲜、分级加工、智能包装和畜禽肉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臻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肉制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焙烤食品、休闲面制品产业链

  1.加强专用小麦基地建设。以优质小麦种植基地与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经营,加快发展针对各类主食的优质强筋加工专用小麦、针对各类休闲食品的专用小麦和良种繁育专用小麦,促进小麦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同构”发展。实行订单生产和“五统一”种植管理,引导制定小麦种植标准体系,联合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探索优质小麦关键栽培技术,严格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有机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保证产业链上游稳定。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支持烘焙企业扩大规模。推动三味奇综合食品加工车间自动化改造和工艺技术综合提升项目及年产1万吨综合食品生产线设备改造项目,提升食品加工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绿色化水平。项目完工投运后,完成公司糕点、面包等生产线产能提升,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年,提高生产效率20%,能源节约15%。支持艾一诺新建蛋糕生产车间,扩大生产规模,门店数量扩充至15家。推动三隆乳业搬迁项目,改建面包生产线,提升乳制品年加工生产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湖滨区、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加大休闲食品规模。加快推进休闲食品迭代升级,依托渑池宏远食品城,以优粮生物、文军食品、鸿洲生物科技等公司为龙头,聚焦豆制品、调味面制品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方便、健康、绿色的便利化休闲食品。推动河南海洋食品有限公司8条面制品生产线全自动包装升级改造项目,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谋划引进纸箱包装企业,拓展食品城企业上游服务环节。推动金娃娃食品添加剂项目建设,为休闲食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链韧性。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渑池县政府

  (三)乳制品制造产业链

  1.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支持程宇奶牛养殖厂、鸿瑞牧业有限公司、田丰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持续开展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种牛遗传评估、基因组测序等育种基础性工作,提高供种质量和能力,提升奶牛单产和生鲜乳品质。支持企业打造奶牛生态养殖发展体系,强化种养结合,支持自建、联建现代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导中小规模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智能化改造。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2.做大乳制品加工。积极推动三隆乳业实施整体搬迁项目,改建面包房生产车间、乳制品生产车间(包括实验室)及配套设施。积极对接省厅有关部门,协助程宇奶牛厂办理相关手续,就地就近就鲜生产供应乳制品,加快区域性品牌培养力度。到2025年,全市乳制品企业设计加工能力力争达到10万吨/年。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饮料制造产业链

  1.建好源头基地。发挥卢氏县野生连翘茶优势产区功能,种植面积从50.27万亩提升至80万亩。支持灵宝市加大杜仲种植规模,种植面积从7万亩提升至20万亩。建设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发展生态茶园,提升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管护水平。加强种源培育和保护,提升产品质量。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陕州区、灵宝市、卢氏县政府

  2.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支持献民茶业引进茶叶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设,年产能从200吨提升至400吨。支持汇多滋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动年产10万吨鲜榨果汁项目。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湖滨区、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加强茶及饮料研发。推动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细分领域柔性定制服务,开发特色化、差异化产品。依托献民茶业,在连翘绿茶、连翘红茶、连翘饼茶、连花决明子、连翘陈皮茶等的基础上,深化连翘功用开发研究,创新连翘酥饼、连翘牙膏、连翘粽子等产品,加快“连翘茶展厅”“研发中心”和“卢氏连翘科普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动远村食品公司开展连翘茶饮品,拓展连翘茶新市场。推动芳捷农业加大杜仲产品研发力度,在推出杜仲茶、杜仲雄花茶等的基础上,创新杜仲茶糕点新产品。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湖滨区、卢氏县、灵宝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4.加强固体饮料产品研发。依托天宝生物科技加大香菇多糖、香菇多肽研究,新建智能化车间改造,重点发展保康类食品冲剂,进一步提升质量追溯能力、营养成分含量和生产效率等。依托华阳食品,加大核桃粉、核桃蛋白、核桃露、核桃麦片、核桃多肽等研发力度。依托牡仙牡丹产业集团,扩大核桃露的生产规模。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卢氏县政府

  5.创新包装水品类。支持甘露制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挥年产1万吨天然水智能生产线改造优势;支持涵越健康拓展低钠富锶弱碱含氢天然饮用水开发,年产能从5000吨提升至1万吨,产值突破500万;依托三隆乳业整体搬迁,改进包装水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年产量从0.576万吨提升到4.1万吨。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产业链

  1.扩大产品种植规模。林果业方面,加快推进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打造800米以上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高山黄金苹果带”。加快现有低产核桃园改造,推进建设卢氏核桃融合发展示范园、卢氏当家山核桃科技示范园等一批高标准现代核桃基地。大力推进桃、红啤梨、樱桃、石榴、葡萄等其他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金海生物和林海兴华,加大菌种研发力度和菌棒生产规模。到2025年,全市黄金苹果产业带面积发展到4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19亿公斤以上,水果总产量达到24.5亿公斤;2023年至2025年,全市食用菌保持年均1000万袋增速,2025年生产规模达到5亿袋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林果业方面,以卢氏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依托,推进核桃特色产业链条完善壮大。支持华阳食品、香盛轩、为民粮油等龙头企业加快高端核桃产品研发,开展核桃油深加工技术研究,培育有机核桃油品牌。依托牡仙牡丹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油用牡丹产业为中心,稳步发展牡丹籽油等保健型油脂加工。食用菌方面,实施“香菇为主,多菌发展,龙头带动、科技兴菌”战略,以卢氏白玉菇工厂化栽培项目、灵宝香菇产业集群项目等为依托,以垄润农业、旺晟食品、富兴隆食品、伟星食品等企业为龙头,推广名优品种,实现食用菌大棚种植、环保生产。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灵宝市、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支持当家山核桃蛋白研发生产加工项目和华阳食品年产5000吨核桃破壳自动取仁项目建成投产,发展核桃油加工、核桃酒加工系列产品,拓展核桃加工制品门类。推动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精选加工和香菇智能化环控实验菇房建设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灵宝市、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六)预制菜产业链

  1.建立预制菜源头基地。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种植效益,重点发展以湖滨区、灵宝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卢氏县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以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为主的高山越夏蔬菜基地和渑池县朝天椒,灵宝市黄花菜、九孔阌莲、芦笋等露地单品种蔬菜基地。高山蔬菜产量2024年、2025年分别达到13.5万吨、15万吨以上。到2025年,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稳定在140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实施预制菜创新升级。以万和餐饮、臻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培育一批涵盖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依托臻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餐饮企业、中央厨房与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推动研发成果及技术转化,实现原料品质数据化、预制菜标准化、生产智能化、预制菜营养健康化。实现上下联动,支持顺顺发、众诚食品、放心食品与万和餐饮、臻卤源生物结成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渑池县、灵宝市政府

  3.创新预制菜品类。发展净菜类预制菜,依托灵宝市、陕州区、渑池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蔬菜基地建设,发展净菜类产品;发展冷链类预制菜,依托七星食品、叁和隆祥,发展速冻类预制菜。发展常温即食预制菜,依托渑池县臻卤源生物科技,重点开发牛肉类卤制品。依托华昌薯业,开发即食类粉条、方便粉丝等。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4.畅通预制菜销售渠道。支持万和餐饮加快净菜配送加工中心、流动宴席食材配送中心、便民服务点快餐加工中央厨房、餐具清洗消毒中心建设,拓展团餐市场、连锁餐饮市场、外卖配送等渠道。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5.加强预制菜质量监管。建立完善预制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形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全程可溯的信息化监管模式,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水平,确保预制菜质量可控、食用安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专班,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年度工作方案,协调解决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部门配合。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负责日常协调联络,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做好属地绿色食品发展市场分析,提高投资效率。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和区域人口健康影响,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企业新上项目顺利实施。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要统筹运用相关资金、政策对绿色食品企业给予支持。科技部门要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立市科研项目,支持和鼓励我市绿色食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市场监管部门要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商务、粮食和储备、供销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食品集群发展。发挥食品协会等行业单位作用,加强与食品企业沟通交流,支持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联盟。

  (三)强化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要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对发展成效明显的,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将食品企业作为“万人助万企”活动重点对象,建立领导分包联系机制,协调解决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强绿色食品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各环节监管,杜绝不规范经营,擦亮峡市食品金名片。

  附件:三门峡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王载文(市政协主席)

  副链长:何耀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郭喜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平 方(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史 瑜(市市场监管局二级高级主办)

      刘瑞锋(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包明鑫(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赵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杨雯辉(市商务局三级调研员)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樊卫星(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白 红(市食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张亮(渑池县顺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卢利国(河南优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观明(河南旺晟食品有限公司),何志行(河南三味奇食品有限公司),张少华(河南汇多滋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安万强(三门峡源丰果业有限公司),杨珏(三门峡华阳食品有限公司),郜颖(卢氏县天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四海(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叶传林(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酒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酒产业的品牌带动作用,加速推进先进生产工艺,补齐产业链瓶颈短板,做强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原粮种植基地建设,向包装、设计、物流等环节延链补链,助力仰韶酒业成为以河南市场为主,河南周边市场为辅的泛全国化品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酒产业链发展新形势和市场需求新变化,集合全市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产业链,突破产业瓶颈,加大产业创新,加快工艺改进,提升品质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促进酒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现状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现规模以上酒企3家,全年产白酒17500千升,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其中,仰韶酒业产白酒17451千升,同比增长36%,完成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2.3%,占省内白酒市场约7.6%,排名第一,国内市场占比约0.69%。2022年省内15家主要白酒品牌实现销售94.26亿元,仰韶酒业销售收入超过三分之一。2022年,陕州粮液和金星啤酒分别实现销售收1500万元和2700万元。

  (三)发展目标

  创新研发实现新突破,研发经费支出占年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2025年,仰韶酒业省级以上重点创新平台达到3个。品牌建设达到新高度,创新营销模式,推动仰韶酒业从区域龙头成长为全国二线白酒龙头。市场份额跃上新台阶,稳固、扩大省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2023年,全市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亿元;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亿元;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郑州市场销售占比超过30%,省内白酒市场销售占比超过15%。 

  二、主攻方向

  (一)强化产品研发。推动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细分领域柔性定制服务,开发特色化、差异化产品;优化工艺技艺,推进酿酒生产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 

  (二)提升品牌价值。加强文化赋能,充分发掘仰韶文化内涵,利用现代考古成果,强化品牌塑造,加强仰韶文化元素与仰韶酒的联结,推动品牌形象向高端化、时尚化、特色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彩陶坊天时”高端大单品,提升地利酒及以上类型占比至80%以上,将彩陶坊天时系列销售占比提升至30%以上。

  (三)推动数智赋能。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推动数字化场景规模应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5G等信息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扩大市场营销。强化品牌宣传,支持企业实施多元营销,融合现代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建立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完善渠道销售模式,建立终端销售模式,加大技术营销力度,设立沉浸式体验馆,实现产品与消费者共同成长。推进厂商一体化建设,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服务水平,强化终端消费黏性。健全销售网络,培育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零售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酿酒原粮基地建设。加强小麦、高粱、玉米等酿酒原料品种选育。支持酿酒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专用粮基地,依托仰韶酒业加快推进黄河岸边高粱基地建设,将原料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灵活采取“租地自营”模式和“企业—标准—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加大红缨子高粱种植面积,推动仰韶酒业与渑池县、灵宝市签订原粮供应协议,力争2025年年底前,能够满足2号车间酿造用原粮保障。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渑池县、灵宝市、卢氏县政府 

  (二)提升白酒产品品质。支持仰韶酒业建设中国酒曲研究院,充分发挥CNAS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酒曲研究院”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陶融香型白酒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室”三个省级科研平台作用,推动企业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高酿造工艺融合度和酒类品质,进一步提高原粮转化率,使出酒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从平均33%提升至35%;提高优级品率,使原酒优级品率提升1~2个百分点。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渑池县政府 

  (三)持续深化“三大改造”。支持仰韶酒业对标洋河酒业,从管理体系、工艺装备、产品标准、绿色低碳、智能提升以及研发创新等方面开展对标提升工作,力争在品质、品种、口感、色泽、酿造和包装上实现新突破。支持仰韶酒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争取2025年启动科研大楼项目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科研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开展包装生产线提升工作,在目前4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的基础上,推动企业2024年、2025年每年改造两条生产线,到2025年年底,企业具备每天48000箱的包装生产能力。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渑池县政府

  (四)加强产储设施建设。加快产能扩张,达到与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相匹配的体量。鼓励仰韶酒业加快原酒生产、储存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产基地、洞藏基地、窖藏基地,提升企业产储能力。2023年年底前,推动仰韶酒业20000吨麸曲车间一期项目竣工投产;2024年,推动2号智能酿造车间项目启动建设,争取2025年建成投产,配套建设原粮储备库;2025年,推动3号、4号酿造车间项目启动建设,配套推动20000吨麸曲车间二期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原酒储存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原酒储存能力,到2025年,原酒储存达到6万吨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政府 

  (五)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制定酒产业链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清单,强化市场化手段开发配置人才资源;推荐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国工匠”“创新人物”“酿酒大工匠”“文化大师”等。支持仰韶酒业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带动企业项目研发建设,助力企业培养高精尖人才。灵活采取师傅带徒弟、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争取每年培养酿酒技师60人左右,到2025年年底,酿酒技师达到500人、省级酿酒大师达到50人、国家级酿酒大师达到20人。 

  责任单位: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政府

  (六)加强保障要素配备。保障用能供给,积极推动渑池县华能电厂蒸汽管网改造提升,增加管道容量,满足仰韶酒业酿造用气需求。保障用地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允许增加容积率,不增收土地价款等费用。提升产业用地供应效率,仰韶酒业扩大产能、增加储能、延长产业链的用地需求,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保障。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政府 

  (七)扩大品牌文化影响。推动仰韶酒业品牌创意转化,鼓励举办高端文化论坛,通过每年近10场的“豫酒中原行”活动,打造“高端文化白酒旗帜”形象。引进一流策划和品牌代言机构,讲好“中国酒曲 源于仰韶”文化故事,做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品牌。通过年度“仰韶文化节”活动,展示陶融香型美酒酿造的生态理念,传递“大国工匠”精神和“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品质理念。支持企业参加中国质量奖、青酌奖、白酒酒体设计奖、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赛等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参与河南老字号、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创建,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质量标杆企业。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农业农村局、三门峡日报社、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政府

  (八)增强文旅融合宣传。深入挖掘仰韶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内涵,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品牌发展的理念。支持仰韶酒业擎举“高端文化白酒旗帜”,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打造《大国品牌》,独家冠名CCTV-2《中国经济大讲堂》;联合人民网,打造《行业擎旗者》栏目;联合河南卫视,打造中国节日奇妙游IP,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依托文化资源联合打造营销话题,继续推动“一庄五园”项目建设,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建设区域旅游环线新亮点。积极支持仰韶酒庄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三门峡市日报社、三门峡广播电视台,渑池县政府

  (九)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深耕省内市场,制定实施“天时引领、地利倍增、人和下沉”产品营销策略,细分消费人群,扩大白酒市场份额。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工业旅游等新零售业态,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推动酒类品牌“走出去”。鼓励企业利用丹尼斯、永辉、美道家等连锁平台和产品直营店,布局终端消费市场。2024年,支持企业按照“一线两角”开拓国内市场,立足河南及周边一线市场,积极开拓具有消费潜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渑池县政府

  (十)增强市场营销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豫酒中原行”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增势能、强品牌”营销推广,实现省内国内市场全面渗透。鼓励酒类企业举办订货会、联谊会、品鉴会等推广活动,支持企业厂商运营模式创新与完善,引导企业参加全国春(秋)季糖酒交易会、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香港国际美酒展等大型展会。鼓励酒类企业与三门峡市各类宣传媒体加强合作,宣传和介绍本地酒类品牌。2024年,鼓励企业做好电商化、首都化、全国化、国际化“四化”布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三门峡日报社、三门峡广播电视台、三门峡市食品工业协会,各县(市、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门峡市酒产业链推进专班,负责统筹、协调、指导酒产业转型发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推进酒产业重点工作清单管理,加强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市政府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协调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在省财政支持酒类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宣传推广、建设研发平台等政策基础上,持续做好“三大改造”等相关政策落实。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按照有关税收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的企业,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5A、4A、3A级证书的企业,获评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企业,纳入省级白酒可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给予企业相应奖补资金。

  (三)规范市场秩序。支持技术密集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酒类企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依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开展酒类行业专项维权活动,强化抽检监测和风险研判,促进行业诚信生产经营。

  (四)优化营商环境。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扶持、项目建设、营销宣传等方面对酒类企业给予支持。相关金融机构、重点媒体、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服务酒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升级晋位考核体系,加强考核评价,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酒类企业、经销商和助企发展集体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大力营造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附件:三门峡市酒产业链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酒产业链推进专班

  链 长:栗金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副链长:张 华(市商务局局长)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张俭波(市商务局副局长)

      郭喜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平 方(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史 瑜(市市场监管局二级高级主办)

      李 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白 红(市食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

      张建康(市金融局二级调研员)

      赵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郭富祥(仰韶酒业有限公司),王阳(河南虢州酒业有限公司),谷运宝(三门峡金星啤酒有限公司)。 

   附件:2023sz24.pdf  







相关解读: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等12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政策解读材料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等12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政策问答

图解: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等12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填写前,请先点击登录提交按钮,进入相应页面后再填写。之后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名
* 联系方式
* 建议内容
* 验证码
提交